高技派(高技派代表作品)

博主:yunbaotangyunbaotang 2024-02-19 504 0條評論
摘要: 理查德·羅杰斯設計的英國勞埃德大廈從震驚世人的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開始,一幢幢由鋼鐵打造的駭然建筑紛紛拔地而起,開辟了全新的建筑美學,此謂“高技派”??萍紟淼牧α扛惺悄莻€時代久燒不...

理查德·羅杰斯設計的英國勞埃德大廈

什么是高技派建筑?

從震驚世人的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開始,一幢幢由鋼鐵打造的駭然建筑紛紛拔地而起,開辟了全新的建筑美學,此謂“高技派”??萍紟淼牧α扛惺悄莻€時代久燒不退的一場高熱。每段文化都在其中尋找意義,建筑藝術也被洪浪推攘著前行。

什么是高技派建筑?

鋼筋水泥澆筑而成的文明愿景仿佛白日浮夢,在工業機械精確、嚴密的操持下,汽車、輪船與飛機等“鐵皮怪獸”上天入地,巨大的鋼筋鐵骨擠壓著空間。而以高新技術為靈魂與內核的高技派建筑師們以此為線,編織出現代城市的叢林。

 

理查德·羅杰斯設計的英國勞埃德大廈


機器——時代的狂熱癥

什么是高技派建筑?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p>

——《雙城記》狄更斯

什么是高技派建筑?  

理查德·羅杰斯設計的倫敦千年穹頂

兩次工業革命在人們的內心劃下刻骨的精神印記。那些揮舞著巨型鋼鐵手臂的裝置以及噴吐著煙霧與汽浪的煙囪,無不體現著人類的智慧結晶。上帝逐漸失去聲音,人占據了“造物主”的位置開始開天辟地,“高技派”建筑風格正是于此時興起。上世紀20年代,在發動機震耳欲聾的轟鳴中,裹挾了蒸汽與塵埃的“機器美學”(The Machine Aesthetic)誕生于世,并由建筑界的靈魂人物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建筑領域率先提出倡導。

 


勒·柯布西耶設計的薩伏伊別墅

“住宅是居住的機器?!边@句名言由柯布西耶在專著《走向新建筑》(Vers Une Architecture)中提出,既具石破天驚般劃時代的銳利,也引起了諸多爭議。同時期的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便對此不以為然。在其理念中,建筑應當與自然融合,而非成為天地間如巨型機器怪物般的存在。他說:“好,現在椅子成了坐的機器,住宅是住的機器……我還可以說,人心就是一個血泵。這不叫人駭怪嗎!”

 


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馬賽公寓(Unite d’Habitation)

但究其根本,柯布西耶的深意并非如此。機器經由人的意志被操縱,住宅則同樣應服務于人的居住體驗與需求,其中被忽略的人本情懷才是世人對之誤讀的部分。這一點在柯布西耶的著名大型項目“馬賽公寓”(Unite d’Habitation)中顯而易見。

他并未將大體量的公共住宅呈水平面鋪開、拓展住戶容量,而是不走尋常路,以“垂直花園城市”理念打造出可容納1600名住戶的高層建筑社區,并開創性地將更多公共空間移至屋頂,使人們得以擁有餐飲、娛樂及聚集的社交場所。房屋不再只是落腳之地,而是生活的歸處。

   


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馬賽公寓

由柯布西耶奠基的第一代機器美學是古典主義建筑向現代主義建筑過渡后的產物,強調通過技術提高建筑的便捷度與使用效率,完全按照功能需求進行設計,并突破傳統建筑樣式的約束、打造如機械般理性且合理的外形。

彼時,這一美學理念也一定程度地影響著德國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以及其開創的包豪斯美學。他們在機器美學道路上的探索雖十分有限,卻依然將這一藝術趨向留存在歷史中,并為高技派建筑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彼得·貝倫斯設計的通用電器公司透平機車間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設計的包豪斯大樓


鐵骨作皮囊

上世紀60年代,搖滾樂、波普藝術與科幻電影等文藝潮流深受被視為“垮掉的一代”的年輕群體喜愛。人們對未來世界的諸多幻想充滿科技感,建筑界也應流而上。彼時,城市的不斷擴張與人口的膨脹對規劃與建筑設計提出了全新的現實挑戰。隨著現代先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高技派步入“第二代機器美學”階段。

  

理查德·羅杰斯設計的歐洲人權法院

比起第一代機器美學,這一時期的高技派更傾向于極端理性主義美學。他們強調建筑形式的運動性,設計顯得輕巧、靈活。其中最為鮮明的特征,則是建筑結構的表皮化。

堪稱輝煌杰作的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Le Centre Pompidou)可謂將這一特征發揮到了極致。五顏六色的管道與鋼鐵編織的框架作為建筑的骨骼本應被藏于外墻內,卻被建筑師里外倒置,直接覆于建筑體之上。

   

理查德·羅杰斯、倫佐·皮亞諾設計的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

設計蓬皮杜藝術中心的建筑師理查德·羅杰斯(Richard Rogers)與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皆為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同時也是高技派風格的重要代表人物。隨后,羅杰斯在勞埃德大廈(Lloyd's Building)項目中將這種偏執般的機器美學愈加放大。骨架外露自不必說,在強調與表現建筑細部方面,他偏愛運用玻璃、鋼材等現代建筑材料,并嚴密把控節點構造的精確性。同時,預制構件在其中的大量使用降低了制作成本,且加強了其精度,機器美感得以充分體現。

   

理查德·羅杰斯設計的英國勞埃德大廈

而60年代初期涌現的英國“建筑電訊派”(Archigram)的高技理念則更具浪漫色彩。以英國建筑師彼得·庫克(Peter Cook)為首的六名建筑師將反對權威、支持消費主義作為主題,呼吁擺脫現實的限制去探索建筑與城市發展的新途徑,并懷抱著對科技的堅定信仰,在建筑界掀起一股未來主義風潮。

  

“插接城市”構想示意圖

在建筑電訊派的理念中,“動態”“靈活”與“即時”是不容忽視的三個關鍵詞。他們提出的諸多未來城市的構想無不迎合了快節奏的消費主義文化需求。其中著名的“插接城市”(Plug-In City)概念以巨構型建筑為基礎,不再將人的居所視作固定不動的房屋,而是融以“膠囊公寓”的構想,令房間艙化。

如此一來,每個房間都可作為大型魔方中的一小塊碎片,作為小整體按照需求隨意游走、遷徙。這一理念不由讓人想起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著名的“中銀艙體大樓”(Nakagin Capsule Tower),或許其設計理念最初正來源于此。

  

黑川紀章設計的中銀艙體大樓

建筑電訊派另一有趣的構想為“步行城市”(Walking City)。在其藍圖中,這一類型建筑身形如鋼鐵巨獸,能夠依靠大型機械腿自行移動,并在與其他類似城市相遇時,彼此伸出管狀機械連接裝置進行交流或補給,仿佛從科幻電影走入現實的夢魘。

  

“步行城市”構想示意圖

建筑電訊派的烏托邦式幻想無疑是高技派極具個性與象征性的風格之一,然而其過于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想象令他們的方案難以落地。直至2003年,彼得·庫克才將“插接城市”的構想變成現實——具有強烈未來主義風格的奧地利格拉茨現代美術館(Kunsthaus Gr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