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試管嬰兒技術怎么樣?試管嬰兒的危機!
成都試管嬰兒技術怎么樣?腹痛、腹瀉、血便、發燒、口腔潰瘍、貧血、低白蛋白血癥、肛周病變等,是炎癥性腸病(IBD)的常見癥狀。由于IBD本身不會致命,但患者卻可能死于其所造成的并發癥,因此IBD又被稱為“不死的癌癥”。
日前,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童院區兒童消化科炎癥性腸病診療中心就收治了一名患有罕見極早發型IBD的試管嬰兒。這名患兒寶寶僅出生2個月,創下市婦兒中心IBD使用生物制劑的最小年齡(2個半月)、最低體重(3.5kg)紀錄。據介紹,這也可能創下最低體重IBD患兒使用生物制劑獲得緩解的世界紀錄。
2月齡試管嬰兒患罕見IBD
來自佛山的童童(化名)是一個來之不易的試管嬰兒。她的降生,給家人帶來了無限歡樂。可不幸的是,出生40天后,童童開始出現腹瀉、發熱等癥狀,心急如焚的家長立刻帶童童前往當地醫院治療,但20天后孩子的病情仍未見好轉,仍是反復高熱,每天排十余次水樣便和血性便,并且逐漸出現了貧血、低蛋白血癥、體重下降等情況,病情十分危急。6月19日,童童轉院住進了廣州市婦兒醫療中心兒童院區消化病房。
收治患兒后,醫生初步采取了抗感染、補液等治療措施,但童童的病情仍沒有好轉。“患兒病情在多次治療后無法緩解,懷疑是先天因素造成的。”該院兒童消化內科主任耿嵐嵐說。于是,她立即采取全麻下胃腸鏡檢查,發現童童的腸道有多處潰瘍、糜爛,并伴有組織增生以及腸腔狹窄,同時上消化道也有多處糜爛。最終,童童被確診為罕見IBD,即極早發型IBD。
“一般炎癥性腸病在兒童及成人階段發病,6歲以內發病的患兒,屬于極早發型IBD,非常罕見。”耿嵐嵐說。
醫生大膽選用生物試劑救命
由于童童僅出生2個月、病情危重,治療起來極其棘手。在接下來的治療過程中,醫生團隊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與時間和死神賽跑。
“兒童極早發型炎癥性腸病,多為單基因缺陷性疾病,發病早,病情重,死亡率高。目前已有采用干細胞移植治療低齡炎癥性腸病患兒的成功案例,但移植過程中會破壞患兒自身的免疫系統,對于營養狀況不好的患兒來說,風險太高。”耿嵐嵐說。于是,她和團隊先后邀請營養科、血液科、外科等多科室專家進行綜合會診,在評估了各種治療方案的風險和獲益之后,專家們決定大膽采用英夫利西單抗(類克)生物試劑作為核心治療手段。
“該生物試劑的主要功能是抗炎。據我們所知,中國乃至歐美國家都沒有這么低年齡患兒使用該類藥物的病例。此前我們院用藥的最低年齡也達到了2-3歲。”耿嵐嵐說,而對童童來說,這是求生的唯一一條路。
她介紹,童童住院期間,一共注射了三支制劑,一支的費用近6000元。剛入院時,童童的心率在160次/分左右,就像“一直處于跑步狀態”;而注射第一針藥物的第二天,童童就有了明顯好轉,心率下降了20-30次。兩周后再注射第二針藥物后,童童吐奶、腹瀉的癥狀也大大緩解。
“以前患兒因為腸道潰爛,不能分泌乳糖酶消化乳糖,所以會出現吐奶、脹肚。現在腸道炎癥消除了,患兒就能和正常孩子一樣喝母乳了。”耿嵐嵐說,醫院還為童童啟用了母乳庫,每天提供約380ml的母乳營養支持。此外,由于使用生物制劑會增加感染風險,護理團隊還對患兒進行深靜脈管道的維護,預防置管感染。
就這樣,在耿嵐嵐主任團隊的精心的護理下,童童口服奶量慢慢增多,每日大便量逐漸減少,各項炎癥指標和生理功能參考值均回歸正常。到9月5日出院時,4個半月大的童童已經達到臨床完全緩解的標準,體重也從入院的3.5kg增長至4.5kg,單是最后一周就長了0.5kg。這意味著,童童獲得了第二次生命,此后只需每八周復查一次,評估是否需要繼續用藥即可。
炎癥性腸病發現率有所上升
耿嵐嵐介紹,IBD患者中,有25%在18歲以下的兒童時期發病,75%成年后才發病。目前,這種疾病尚無法完全治愈,但能夠緩解,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
有數據顯示,目前,西方發達地區的IBD患病率最高,可達0.5%;同樣,西方發達地發達國家區的發病率亦最高,從10/10萬至30/10萬不等。我國尚無統計數據,但據耿嵐嵐觀察,以往市婦兒醫療中心一年會收治5、6個患兒,今年到現在為止,已經收治了16、17個。“發現的病例越來越多,這也和人們對該病的認識水平提高有關。”她說。
作者:yunbaotang本文地址:http://www.ntlljf.com/bao/135153.html發布于 2024-06-25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孕寶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