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定義是什(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診斷標準)

摘要:  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是一種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表現為全身微血管內廣泛血栓形成和出血傾向。DIC通常由感染、創傷、惡性腫瘤等疾病引發,治療需針對原發病因和凝血異常進...

 

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是一種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表現為全身微血管內廣泛血栓形成和出血傾向。DIC通常由感染、創傷、惡性腫瘤等疾病引發,治療需針對原發病因和凝血異常進行綜合管理。1.DIC的病理機制

DIC的發生與凝血系統過度激活密切相關。在疾病狀態下,機體釋放大量促凝物質,激活凝血級聯反應,導致微血管內廣泛血栓形成。同時,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發繼發性纖溶亢進,最終導致出血傾向。DIC的病理過程包括凝血系統激活、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消耗和繼發性纖溶四個階段。

2.DIC的病因分類

DIC可由多種疾病引發,主要分為以下幾類: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癥、病毒感染;惡性腫瘤如急性白血病、轉移癌;產科疾病如胎盤早剝、羊水栓塞;創傷如嚴重燒傷、擠壓傷;其他如急性胰腺炎、急性溶血等。這些疾病通過不同機制激活凝血系統,最終導致DIC發生。

3.DIC的臨床表現

DIC的臨床表現多樣,主要包括出血、微循環障礙和器官功能障礙。出血表現為皮膚瘀斑、黏膜出血、傷口滲血等;微循環障礙可導致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器官功能障礙常見于腎臟、肺臟、肝臟等。DIC的臨床表現與基礎疾病、凝血異常程度密切相關。

4.DIC的診斷標準

DIC的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主要診斷標準包括:血小板計數減少、纖維蛋白原降低、D二聚體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等。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ISTH)制定了DIC評分系統,通過量化評估凝血指標,提高診斷準確性。

5.DIC的治療策略

DIC的治療需針對原發病因和凝血異常進行綜合管理。原發病治療包括抗感染、抗腫瘤、創傷處理等;凝血異常治療包括抗凝治療、補充凝血因子、抗纖溶治療等。具體治療方案需根據患者病情個體化制定。

6.DIC的預后評估

DIC的預后與基礎疾病、治療時機密切相關。及時診斷、積極治療可改善預后。預后評估指標包括血小板計數、纖維蛋白原水平、D二聚體水平等。DIC患者需密切監測凝血指標,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7.DIC的預防措施

DIC的預防需重視基礎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對于高危患者,如嚴重感染、惡性腫瘤、創傷等,需密切監測凝血指標,及時干預。預防性抗凝治療可能降低DIC發生風險,但需權衡利弊。

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是一種危及生命的凝血功能障礙,需及時診斷、積極治療。臨床醫生需提高對DIC的認識,掌握其診斷標準和治療策略,改善患者預后。對于高?;颊撸瑧訌姳O測,采取預防措施,降低DIC發生風險。通過多學科協作,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可提高DIC的救治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