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曲張中醫辯證治療方法(靜脈曲張中醫調理)

摘要: 靜脈曲張中醫辨證治療以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為核心,分為氣滯血瘀、濕熱下注、脾虛濕盛等證型,采用中藥內服、外治、針灸及生活方式調整綜合干預。1.氣滯血瘀型表現為下肢青筋迂曲、脹痛拒按,...

靜脈曲張中醫辨證治療以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為核心,分為氣滯血瘀、濕熱下注、脾虛濕盛等證型,采用中藥內服、外治、針灸及生活方式調整綜合干預。


1.氣滯血瘀型


表現為下肢青筋迂曲、脹痛拒按,舌紫暗有瘀斑。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含當歸15克、桃仁10克、紅花6克。配合局部刺絡放血,取委中、承山等穴位,每周2次。日常可穿二級壓力醫用彈力襪,避免久站久坐。


2.濕熱下注型


常見下肢紅腫熱痛、滲液瘙癢,苔黃膩。選用四妙勇安湯,含金銀花30克、玄參15克、黃柏10克。外敷金黃散(大黃、黃柏等份研末),蜂蜜調敷患處。飲食宜薏苡仁粥配赤小豆,忌辛辣油膩。


3.脾虛濕盛型


多見下肢沉重浮腫、乏力納呆,舌淡胖有齒痕。參苓白術散主之,含黨參12克、茯苓20克、白術10克。艾灸足三里、三陰交,每次15分鐘。建議每日平臥抬腿15分鐘,配合八段錦"雙手托天理三焦"式鍛煉。


中醫強調個體化辨證,需由執業醫師面診后制定方案。治療期間監測皮膚變化,若出現潰瘍、血栓需及時轉西醫處理。保持適度運動,控制體重在BMI<24,避免穿過緊衣物。孕婦及深靜脈血栓患者慎用活血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