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該怎么治療(急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選擇觀察、藥物或手術干預。核心方法包括糖皮質激素、免疫球蛋白沖擊、促血小板生成藥物,嚴重者需脾切除。
1.糖皮質激素是ITP一線治療藥物,通過抑制免疫反應減少血小板破壞。常用潑尼松每日1mg/kg口服,或地塞米松40mg連續4天靜脈注射。約70%患者用藥后血小板可升至安全水平,但需注意骨質疏松、血糖升高等副作用,療程一般不超過6周。
2.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適用于急需提升血小板的緊急情況。標準劑量為400mg/kg連續5天或1g/kg連用2天,24-48小時內可使血小板計數快速上升。丙種球蛋白則按0.4g/kg連用5天方案,尤其適合妊娠期患者。這類治療價格較高但起效迅速。
3.促血小板生成藥物適用于激素無效的慢性ITP患者。羅米司亭每周1μg/kg皮下注射,艾曲波帕每日25-75mg口服,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300U/kg每周3次注射,均可刺激骨髓巨核細胞分化。需定期監測骨髓纖維化風險,維持治療時間不少于6個月。
4.脾切除術對藥物無效的持續性ITP患者有效率約60-70%。腹腔鏡手術創傷小,術后需接種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等疫苗預防感染。切脾后血小板通常7-10天開始上升,但存在血栓風險,需密切監測。
飲食建議包括紅皮花生衣煎水每日飲用,蓮藕節30g煮湯,動物肝臟每周2-3次補充鐵質。避免劇烈運動防止碰撞,可選擇散步、太極等低強度活動,血小板低于30×10?/L時需臥床休息。
ITP治療需個體化調整,急性期重點在快速提升血小板,慢性期則需平衡療效與副作用。定期監測血常規,血小板維持在30×10?/L以上可降低出血風險。當出現口腔血皰、視物模糊或頭痛嘔吐時,提示顱內出血可能,須立即急診處理。患者應建立長期隨訪計劃,與血液科醫生保持溝通,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作者:yunbaotang本文地址:http://www.ntlljf.com/bao/149769.html發布于 04-28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孕寶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