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不良患兒的早期表現是什么(兒童營養不良最常見的病因)

摘要: 營養不良患兒的早期表現主要有體重增長緩慢、皮下脂肪減少、精神萎靡、食欲減退、免疫力下降。1、體重增長緩慢:患兒體重低于同齡兒童正常值,生長曲線出現明顯偏離。長期能量攝入不足導致機體...

營養不良患兒的早期表現主要有體重增長緩慢、皮下脂肪減少、精神萎靡、食欲減退、免疫力下降。


1、體重增長緩慢:


患兒體重低于同齡兒童正常值,生長曲線出現明顯偏離。長期能量攝入不足導致機體分解自身脂肪和肌肉供能,表現為體重不增或增長幅度顯著低于標準。需定期監測生長指標,調整飲食結構增加熱量攝入。


2、皮下脂肪減少:


腹部、四肢及面部皮下脂肪層變薄,皮膚彈性降低。嚴重時可出現肋骨明顯凸起、四肢肌肉萎縮。這是機體動員脂肪儲備的典型表現,需及時補充優質脂肪如植物油、堅果泥等食物。


3、精神萎靡:


患兒活動減少,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表情淡漠。蛋白質-能量不足影響神經遞質合成,導致大腦皮層興奮性降低。需保證足量優質蛋白攝入,如雞蛋羹、魚肉泥等易消化食物。


4、食欲減退:


進食量明顯減少,對食物興趣下降。消化酶分泌不足和胃腸蠕動減弱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形成惡性循環。可通過少量多餐、食物多樣化刺激食欲,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助消化藥物。


5、免疫力下降:


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疾病,恢復期延長。蛋白質缺乏影響免疫球蛋白合成,維生素A、鋅等微量營養素不足削弱黏膜屏障功能。需補充含維生素A的動物肝臟、深色蔬菜等食物。


營養不良患兒日常護理需注重飲食營養密度提升,選擇易消化吸收的糊狀或半流質食物,如強化營養米粉、肉末粥等。每日分5-6次少量進食,逐步增加蛋黃、瘦肉、乳制品等高蛋白食物比例。適當進行被動肢體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保證充足睡眠有助于生長激素分泌。定期監測身高體重變化,及時就醫評估是否存在吸收不良等病理因素。注意餐具消毒與食品衛生,避免交叉感染加重營養不良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