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文:天津考古勘探發現古代墓葬近900處
近日天津考古勘探發現古代墓葬近900處登錄上了百度熱搜,受到廣大網友們的關注,那么關于目前的天津考古勘探發現古代墓葬近900處相信小伙伴們都是想要了解到最新的信息吧,小編也是在網上進行了一些整理,收集到了一些與天津考古勘探發現古代墓葬近900處相關的文章,那么下面就來分享給大家一起來了解了解吧。(以下內容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站長進行刪除)
天津發現古代墓葬近900處
記者21日從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該中心日前組織完成對西青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區域的考古勘探,發現區域內古代墓葬近九百處,據墓葬形制、埋深、包含物信息等推測,其年代涵蓋宋、金、元至明清等多個時期,為天津運河文化提供重要實證。
該項考古勘探工作自今年3月啟動。為保障國家級重點項目的實施,天津市文化遺產中心與西青區政府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克服疫情影響,組織起以考古部負責人趙晨為首的精干團隊投入工作,前期調查、勘探于八月底完成。所發現之古代遺存數量、密度規模之大、類型之豐富、年代跨度之大、分布之集中在近70年的天津考古史上絕無僅有,且在中國國內運河沿線地區也極為少見。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批墓葬既有磚室墓,又有土坑墓;既有圓形墓葬,又有方形墓葬;既有中小型墓,又有大型墓;且埋藏深度不一。根據天津及周邊省份相近類型墓葬考古發現對比分析,墓地的年代上限應始于晚唐五代,下限止于明清時期。
天津市文史研究館原副館長、考古專家陳雍在現場考察后認為,必須站在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天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楊柳青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的高度來認識此次考古發現,此次發現是對天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及內涵的極大提升和極大補充,同時也是研究古代大運河、楊柳青、天津的重要考古實證。
自9月下旬開始,經中國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始對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地塊范圍內100余座明清時期墓葬進行正式考古發掘。目前已經揭露明清時期墓葬近80座,出土釉陶罐、錢幣、發飾、符咒磚瓦等文物100余件,同時對考古發掘現場出土人骨標本進行全部科學采集。
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尹承龍表示,目前發掘的對象主要是運河文化公園建設工程發現的明清墓葬,后續會根據場地條件、氣候等因素逐步啟動對運河文化小鎮建設區域發現的700余座古代墓葬的大規模科學發掘。
“目前考古揭露的明清墓葬雖年代不久遠,但明清時期是人類體質微觀演化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尹承龍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等單位合作,已啟動天津明清人骨保護與研究工作,并初步建立起華北地區最大的明清人骨標本庫,藉此開展古代人種學、牙齒形態學、身高推算以及骨病理等方面研究。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盛立雙認為,西青區一次性集中勘探發現如此規模龐大、跨越不同年代的古代墓葬,是宋代以來楊柳青從一般聚落逐漸發展成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實物見證,就像是一部深埋在地下的楊柳青“史書”,等待人們去翻閱和解讀。
咸陽發現最大最完整隋代家族墓園
7月3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消息,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該院在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韓家村發掘了一座完整的隋代家族墓園——隋王韶家族墓園。該墓園由方形圍溝和7座墓葬組成,圍溝形成的兆域南北長147.7米,東西寬138.5米,面積21360平方米,是目前所見的規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隋代墓園兆域。
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韓家村發掘了一座完整的隋代家族墓園——隋王韶家族墓園。該墓園由方形圍溝和7座墓葬組成,圍溝形成的兆域南北長147.7米,東西寬138.5米,面積21360平方米,是目前所見的規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隋代墓園兆域。墓園內埋葬王韶、王韶嫡長孫王弘、北周原州刺史王楷(王韶祖父)長子王顯、王楷長孫王仕通等數代七人。王韶墓規模最大,系地面有封土的7天井雙室土洞墓,全長60米,深13.6米,其規模僅次于潼關稅村隋代壁畫墓,遠高于已發現的普通隋墓。
考古人員介紹,兆域內分布有7座墓葬,均為斜坡墓道多天井的土洞墓,坐北朝南,具有典型的北周-隋代墓葬形制特征。以M1王韶墓規模最大、等級最高。M1地表原有封土,早年被推平,現僅存底部厚約0.3米。該墓被盜嚴重,墓室內共出土各類隨葬品67件(組),散亂分布在墓室和壁龕內,器形可辨有武士俑、鎮墓獸,騎馬俑、立俑及陶豬、陶雞等。另有少量墓志殘塊,無法復原。
M7的規模僅次于M1,墓室內共出土各類隨葬品59件(組),有武士俑、騎馬俑、立俑,陶罐、陶瓶,銅釵、銅鏡、銅飾等。M3王仕通墓為斜坡墓道2天井的前后室土洞墓,墓室內共出土各類陶罐、銅錢和墓志等隨葬品4件(組),據志文知墓主為北周原州刺史、冠軍侯王楷長孫王仕通,終于北周保定年間,隋開皇九年遷葬祖塋。M6王顯墓是所有墓葬中隨葬品最豐富的,共出土66件(組),主要分布在前室,以騎馬俑和立俑為主。王顯為王楷長子(應為王仕通之父),終于北周,與王仕通同日遷葬。
M4王弘墓共出土陶罐、銅鏡、帶鉤和墓志等隨葬品7件(組)。王弘系隋項城公王韶世孫、主持修建大興城的隋工部尚書、安平公宇文愷外孫,11歲夭亡,開皇十五年與早夭的北周廣城公段永(爾綿永)孫女段娘娘冥婚合葬祖塋,并與王韶同日下葬。
王韶字子相,《隋書》有傳,世居京兆,北周至隋履立軍功,在隋任并州長史、項城公,先后輔助晉王廣和秦王俊鎮并州,頗受隋文帝信賴。煬帝即位,追贈司徒、尚書令、靈豳等十州刺史、魏國公。王韶與宇文愷聯姻,其亡孫與北周名將段永孫女配冥婚,顯示了關隴集團極力經營家族地位、維持家族影響力的努力,這也是他們建設家族墓地的目的。
隋王韶家族墓園內的7座墓葬分布規律,形制統一,隨葬器物具有典型的隋代特征而無北周特征,顯然是隋代規劃的墓園。出土的4合墓志記載,王韶家族墓園在至少隋開皇九年(589)和開皇十五年(595)兩次下葬,兩座墓為亡于北周時代的家族成員的遷葬墓。王顯、王仕通墓志明確記載遷祔于冠軍侯之塋域,以墓葬規模和位置來看,M7極有可能就是隋初下葬的北周冠軍侯王楷墓。
隋王韶家族墓園規模宏大,結構完整,墓主身份明確,出土物較為豐富,是北周至隋代考古的重要發現,為了解北周至隋家族墓地的特征、成員的埋葬規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為什么考古學家發現古墓總落在盜墓者的后面?
一、盜墓賊規模大,技術精
盜墓自古就有,在漢唐時期發展到了頂峰。從古至今,盜墓賊通常都不是單獨行動的,更多情況下是有一個大規模的盜墓集團,或者是家族內部代代相傳的。通常他們手中有一份地圖,里面標注了何處有古墓等信息,如果這一輩技術條件不允許,就留給下一輩繼續挖掘。盜墓賊的很多絕活都是家傳的,外面花錢都學不到。
考古人員則不同,這些考古人員培養周期長,十幾年才能培養出一個專業人才。況且考古人員學習課本上的理論比較多,動手實踐比較少。不像盜墓者,天天跟墓地打交道,里面有什么都一清二楚。
二、本質不同
考古人員和盜墓賊雖然對象都是墓地,但兩者的本質截然不同。考古專家是為了保護文物,盜墓者只是為了自己的發財夢。基于這樣的原因,很多古墓考古人員一般不去主動挖掘,等有人發現了才去進行挖掘保護。可盜墓者不一樣,手頭一旦緊了,就開始主動出擊,看看哪有古墓就去哪。內因是主要作用,很大程度上決定事情的成敗。
三、出發點不同
考古人員對考古都很上心,但他們和盜墓人員不一樣,考古是他們的工作,不是謀生手段。盜墓者則不同,盜墓對他們來說就是玩命,一個把全部性命都賭上,一個只是工作愛好。想想這些,就不難發現考古專家為什么發現古墓總是落后于盜墓賊了吧。
作者:yunbaotang本文地址:http://www.ntlljf.com/bao/30133.html發布于 2023-07-09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孕寶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