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深寒(極度深寒里的怪物吃了多少人)
英國蘇格蘭北部,矗立著氣勢磅礴的尼維斯山。從尼維斯山向東北延伸出的蘇格蘭大峽谷中有一連串細長而深的湖泊,其中便有盛產“水怪”傳說的尼斯湖。
尼斯湖
早在1500年前,尼斯湖就流傳起湖中有巨大怪獸吞食人獸的故事。有人聲稱,看到湖中有長著大象的長鼻、渾身柔軟光滑的巨大怪獸;有人又稱,這怪獸長頸圓頭,體壯如小山。直到近一百年來,依然有人聲稱在尼斯湖目擊水怪,那水怪像蛇一樣的頭和長脖子伸出水面一米多高,巨大的背部讓水沖它的肋腹部上像瀑布似的瀉下……
依據目擊者的形容,設想的尼斯湖水怪的形象
一直以來,不少學者都對“尼斯湖水怪”持懷疑看法,認為那里并沒有水怪,而是由于光的折射給人們造成的一種視錯覺,或是將湖中的漿沫石誤認為是怪獸等。這一爭論到目前仍無定論,不少游客也因為水怪的傳說想一睹尼斯湖的“風采”。
厄克特城堡俯視尼斯湖
其實,不僅在英國,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著“水怪”的傳說。
在我國的古代典籍中,就記載著為數眾多的與水怪“親密接觸”的事件,大都屬于航海奇談。
《廣東新語》
比如,《廣東新語(卷二十二)》記載,“海鰍之出,其長亙百里,牡蠣、蚌蠃積其背,峍屼如山。舟人誤以為島嶼,就之往往傾覆。晝噴水,為潮為汐。夜噴火,海面盡赤,望之如天雨火。”
通過這些描寫,我們猜測這可能是一條被神化了的鯨魚,身上那些牡蠣、蚌殼也許是古人的誤認,因為在鯨魚身上常常寄生著藤壺,一種帶有石灰石外殼的甲殼類動物,并不是牡蠣或蚌殼。
寄生在鯨魚身上的藤壺
除了我國古代文獻中有大量關于水怪的記載,在西方世界里,關于水怪的記載和故事更是不少。
在1830年,英國詩人阿爾弗雷德·坦尼森發表了著名的十四行詩——《克拉肯》。在詩中,坦尼森描繪了沉睡于海底的挪威海怪克拉肯的形象。在斯堪的納維亞語中,克拉肯指的是“不健康的動物”或那些“扭曲的、纏繞的”生物。
傳說中的海怪克拉肯
而在1752年出版的《挪威的自然歷史》一書中,作者埃里克·彭托皮丹將克拉肯描繪成有浮動的島嶼那樣大,它們本身并不直接襲擊船只,但巨大的身軀沉入海中之時造成的可怕漩渦往往會吞噬過往的船只,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對于克拉肯,很多生物學家判斷那是一種巨型章魚,也有人認為那是一種巨型烏賊,甚至還有人認為那是一種巨型魷魚。其實,如果我們將這三種軟體生物放在一起比較,就發現它們的外形極為相似,尤其是烏賊和魷魚,外形差別并不大。
幻想中巨型烏賊襲擊船只的情形
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在1870年出版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中,就描繪過“鸚鵡螺號”潛艇遭受巨型烏賊攻擊的情景。可見,那些航海人曾經遇見的可怕水怪,很可能是這三種軟體動物中的一種。
那么,我們不妨一問,深海里真的有長達幾米,甚至幾十米長的章魚或烏賊嗎?
據資料記載,1861年11月20日,法國軍艦“阿力頓號”從西班牙的加迪斯開往騰納立夫島的途中,遇到一只5~6米長的海上怪物,它長著兩米長的觸腕,外形頗為嚇人。
船長希耶爾認為,那就是讓人們聞之色變的大烏賊。當時,希耶爾和他的船員用魚叉扎中了它的身體,并用繩子套住了它的尾部。這個像烏賊一樣的怪物瘋狂地掙扎,把魚叉弄斷后向海洋深處逃去,只在繩索上留下了一塊重約20千克的殘體。
深海的烏賊有的確實能長得很大,體型巨大的有巨槍烏賊、大王烏賊。有記載稱,這些烏賊平時生活在深海里,偶爾會露出海面襲擊過往船只,因為它們可能是把船只當成自己的天敵——抹香鯨。
巨型烏賊襲擊抹香鯨的設想圖
2007年2月,新西蘭漁船“桑·埃斯普林號”在南極附近的羅斯海捕獲了一只巨型烏賊,體長約10米,是一只罕見的新鮮烏賊標本,也證明了烏賊真的可以長得非常巨大。
而在巨型烏賊被證明存在之前,一部1998年出品的科幻電影《極度深寒》曾為觀眾描繪了對于深海巨獸的想象。
《極度深寒》的情節并不復雜,講述的是一艘載滿富人的游輪被海怪襲擊的故事,船上絕大多數乘客被吃掉了,只有少數幸存者。恰好此時,有一批雇傭軍想要洗劫這艘游輪,進入之后,才發現自己已經處于怪獸的威脅之下。
隨著對海怪捕殺的進行,這群人不斷消失,最后只剩下兩個人拼盡力氣才逃出生天,并將游輪炸成齏粉,海怪也葬身海底……
作為一部非主流的深海歷險電影,《極度深寒》的名氣談不上有多大,這部出品于1998年的科幻恐怖電影,在當年的電影市場也并未掀起多大波瀾。然而,作為一部用極為逼真的特技刻畫深海怪物的科幻恐怖大片,《極度深寒》依舊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導演斯蒂芬·索莫斯可謂是拍攝科幻恐怖電影的行家里手,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包括很多膾炙人口的科幻冒險電影,如耳熟能詳的《木乃伊》《木乃伊歸來》《范海辛》《特種部隊》等經典之作。
很多人認為《極度深寒》中那只兇殘狡詐的、能夠與人斗智斗勇的深海怪獸,是巨型章魚、烏賊和魷魚的混合體。而實際上,斯蒂芬·索莫斯是基于冠狀水母、吸血鬼魷魚、巨型海葵這幾種生物,才創作出了影片中深海怪物的形象。
《極度深寒》中怪獸的設計稿
在人們的印象中,深海中的生物比淺海中的長得大得多,至于其中原因,還沒有權威的科學解釋。研究者判斷,深海中的生物長成大體型很可能是為了適應食物減少的客觀現實,從而延緩性成熟,并且大體型對于調節體溫更有幫助。
海洋或風平浪靜,或驚濤駭浪,在深不見底的深海之下,是一片深邃廣袤而又神秘的區域。那些人類足跡難以到達的地方,是否有神秘莫測的怪獸出沒,我們還未能完全確認。但它們也不過是我們的“近鄰”,與人類共同生活在這個藍色星球之上,生生不息、代代繁衍。在科技的發展下,隨著深海探測技術的發展,那些曾經給航海者帶來噩夢的可怕生物也被逐漸揭秘,不再讓人們談之色變。
本文內容來源于王麟著《異域空間的神秘使者:科幻電影中的奇異生命》第5章,文中部分圖片素材來源于網絡,僅用于學術信息傳播,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異域空間的神秘使者:科幻電影中的奇異生命
作者:yunbaotang本文地址:http://www.ntlljf.com/bao/32994.html發布于 2023-07-25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孕寶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