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著名的戰機(二戰中惡名纏身的十大戰機)
如果要評選二戰十大最佳戰機,必定在航空迷當中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從設計理念、性能數據,到生產數量、作戰經歷,每個人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排名,這場爭論估計會持續很多年,很可能永遠都得不到統一的答案。那么,反其道而行,選出二戰十大最差戰機會是什么情況呢?有哪些飛機因為設計缺陷、性能低劣、戰績糟糕被飛行員們所痛恨,遭到拒駕的待遇,背負“飛行棺材”的罵名呢?雖然最差戰機的選擇范圍可能不像最佳戰機那么大,但肯定也是充滿爭議,要列出一張Top10 Worst的名單也挺有難度的。不過,還是有研究者經過比較篩選后選出了“二戰十大飛行棺材”,下面讓我們看看都有哪些二戰軍機不幸入選(排名不分先后)。
1、布萊克本“博塔”魚雷轟炸機(英國)
在世界航空史上,“博塔”轟炸機留下了一個十分尷尬且罕見的記錄:在服役后反而被更老舊的型號所取代,而且一線服役時間僅有18個月。作為一款偵察/魚雷轟炸機,“博塔”可以說是失敗設計的范本,渾身都充滿了缺陷。該機座艙非常局促,沒有后視窗口,最奇葩的是機首居然采用左側封閉的設計,白白犧牲掉一半的前向視野,實在很難理解皇家空軍怎么會接受這樣的飛機充當偵察機。作為轟炸機,“博塔”機體沉重,難以操縱,飛行穩定性極差,根本無法提供穩定的投彈平臺。
■布萊克本“博塔”是皇家空軍曾經裝備的最差勁的飛機之一。
“博塔”轟炸機于1939年12月服役,皇家空軍很快認定該機極不可靠,于1940年4月決定不將其作為魚雷轟炸機使用,僅裝備偵察機部隊,但是頻繁的飛行事故將軍方對“博塔”的忍耐消耗殆盡,于1941年夏季將其從一線部隊中撤裝,轉用于二線訓練。盡管“博塔”生產了580架,卻只裝備了一個中隊。作為教練機“博塔”同樣令人惱火,有三分之一的飛機在訓練中因事故損毀,最終皇家空軍于1944年9月將“博塔”徹底退役。
■作為魚雷轟炸機,“博塔”在其服役生涯中沒有投擲過一枚魚雷。
2、布萊克本“大鵬”艦載戰斗機(英國)
“大鵬”擁有一個十分大氣的名字,但絕對是名不符實。“大鵬”是布萊克本公司于30年代后期在“賊鷗”戰斗轟炸機基礎上為皇家海軍研制的一款艦載戰斗機,而設計人員又走上了一條不循常規的失敗之路。
■“大鵬”的四聯裝機槍塔可謂奇葩,實戰效能非常差。
作為戰斗機,“大鵬”的火力配置僅有4挺7.7毫米機槍,這款機槍因為威力不足而被網友戲稱為“滋水槍”,根本無法對當時現代化的轟炸機構成威脅。這還不算,4挺機槍又被置于座艙后方的一座機背動力炮塔內,這種設計在戰斗機當中是非常罕見的,讓人吐血的是,這座炮塔無法向前射擊,而且只有在飛機水平直線飛行時才能穩定開火!最不能忍的是“大鵬”的飛行速度僅有359公里/小時,比同時代很多轟炸機都要慢!“大鵬”于1939年4月服役,僅生產了136架,在服役生涯中只取得了一個擊落戰果(另一種說法是擊傷一架德國水上飛機),最后淪為拖靶機,于1943年6月黯然退役。
■編隊飛行中的“大鵬”,四聯裝機槍清晰可見。
3、費爾雷“戰斗”輕型轟炸機(英國)
說起費爾雷公司,其最出名的作品就是打瘸“俾斯麥”號的“劍魚”,而“戰斗”是該公司在30年代中期為皇家空軍研發的一款輕型轟炸機。但是正如其名字,設計完成的“戰斗”與其說是轟炸機,更像是一架大號戰斗機!
■從這個角度看“戰斗”轟炸機真心像一架戰斗機。
在設計之初,“戰斗”可以說相當先進前衛,是第一種安裝著名“梅林”引擎(“噴火”、“颶風”的引擎)的軍用飛機,采用全金屬蒙皮,下單翼布局,但其尺度重量相比引擎動力顯然過大了,導致飛行速度緩慢、機動性差。作為轟炸機,“戰斗”僅能掛載450公斤炸彈,自衛武器只有2挺7.7毫米機槍,且沒有座艙裝甲和自封油箱,生存能力低下。
■表現“戰斗”轟炸機冒著防空炮火攻擊地面目標的模型封繪。
二戰爆發時,“戰斗”已經相當落伍,但還是被皇家空軍派往前線,在靜坐戰期間居然還取得了英國在二戰中的首次空戰勝利!1940年5月10日西線戰役爆發后,“戰斗”迎來了最黑暗的時刻,一周內被擊落了100多架,戰損率超過50%!實戰證明“戰斗”已經不適合戰斗了。隨著法國戰役的落幕,“戰斗”也退出一線,作為教練機和拖靶機度過余生,于1949年退役。
4、布魯斯特F2A“水牛”戰斗機(美國)
“水牛”戰斗機是1936年美國海軍新型艦載戰斗機選型的勝出者,也是美國海軍第一種單翼戰斗機。雖然外形短粗丑陋,但得益于大功率發動機、金屬機身中單翼布局和可收放式起落架,“水牛”在問世時飛行性能相當不錯,外銷英國、比利時、荷蘭、芬蘭等國,不過飛行員普遍認為該機難以操縱。
■在太平洋戰爭初期F2A“水牛”已經失去了主力地位,被發配到陸戰隊。
“水牛”的惡名主要來自其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的拙劣表現。當時,其主力地位已經被F4F“野貓”所取代,大多轉移到陸戰隊航空隊服役,在與日軍新銳零戰的較量中遭遇慘敗,比如在中途島海戰中陸戰隊VMF-221中隊的19架F2A升空迎戰,被擊落了13架,從此退出一線。在東南亞戰區,英國皇家空軍的“水牛”同樣被日軍打得滿地找牙,淪為“飛行棺材”。令人詫異的是,“水牛”在芬蘭人手中卻如魚得水,以損失21架的代價擊落了456架蘇軍飛機,戰損比達到了驚人的21:1,并產生了35名“水牛”王牌。由此可見,“水牛”上榜有些冤,不是飛機太差,而是對手太好,會用的人太少。
■這幅彩繪表現了太平洋戰爭初期在東南亞作戰的英國皇家空軍的“水牛”。
5、道格拉斯TBD“蹂躪者”艦載魚雷機(美國)
1937年,當第一架TBD交付美國海軍時可謂光環滿身,這種具有全金屬機身、下單翼布局、收放式起落架和封閉式座艙的飛機堪稱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魚雷機。可是當太平洋戰爭爆發時,TBD的光環已經完全褪色了,航速慢,航程短,自衛能力弱,使其被美國海軍列為淘汰機型。由于后續的TBF魚雷機交付遲緩,迫使落伍的TBD繼續開赴一線,結果從“蹂躪者”變成了“被蹂躪者”。
■TBD在剛服役時曾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魚雷機,可惜幾年后就迅速落伍了。
1942年6月4日的中途島海戰是TBD魚雷機服役生涯中參加的最重要戰斗,但同時也是該機的最后一戰,其損失之慘痛將它徹底釘在了“飛行棺材”的十字架上。當天,美軍航母派出三個中隊總共41架TBD前往攻擊日軍機動部隊,遭遇日軍戰斗機和防空炮火的兇猛攔截,竟然被擊落了35架,僅有6架返航,戰損率高達85%!其中VT-8中隊的15架TBD無一幸存,全軍覆滅!中途島海戰后,美國海軍果斷將TBD退出一線,最后于1944年全面撤裝。
■表現中途島海戰中TBD冒著日軍炮火投射魚雷的畫作。
6、梅塞施密特Me 163“彗星”截擊機(德國)
1000公里/小時的飛行速度,4860米/分鐘的爬升率,這樣的性能數據在上世紀40年代中期放在任何一種飛行器上都堪稱技術奇跡。然而,當1944年梅塞施密特公司真的造出實現上述性能的飛機時,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失敗作品,這就是史上第一種投入實戰的火箭動力戰斗機“彗星”。
■表現Me 163“彗星”截擊B-17轟炸機的畫作,這種場面實際上并不多見。
“彗星”是德國空軍為抗擊盟軍轟炸而開發的截擊機,采用短小的水滴形機身和無平尾布局,最大的特點就是快,據說在試飛中達到過1100公里/小時的極速,操縱性能也不錯。但是駕駛“彗星”對于飛行員來說絕對是噩夢,因為它沒有起落架,起飛時依靠可脫落的滑車,降落時用機腹滑撬觸地,起降時極不穩定,輕微的風向變化或地面起伏都會引起側翻。更要命的是其燃料極具腐蝕性和劇毒,易燃易爆,一旦發生事故飛行員的幸存幾率近乎為零。“彗星”的實戰性能也很差,因為速度快而難以瞄準,燃料只能維持7.5分鐘飛行,基本蹲在家門口守株待兔。據統計,在損失的“彗星”中有80%歸因于起降事故,可以說“彗星”對飛行員本人造成的威脅比敵人還要大。
■駕駛Me 163對于飛行員來說相當于在鬼門關走一遭。
7、梅塞施密特Me 210重型戰斗機(德國)
Me 210是梅塞施密特公司歷史上最失敗和最拖沓的研發項目,同時也是工程設計管理的反面教材。Me 210作為Me 110的后續機型于戰爭爆發前開始設計,其紙面性能相當耀眼,能達到620公里/小時的高速,掛載1000公斤炸彈,配置強大的武備。可是,當原型機于1939年9月首飛時暴露出嚴重問題,穩定性低劣,操縱困難,機身存在強烈震顫,公司首席試飛員弗里茨·魏德爾的評價是“一無是處”!
■Me 210是梅塞施密特公司最難產的項目,因為性能低劣僅少量生產。
隨著試飛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問題浮出水面,梅塞施密特公司花費大量時間和資源對Me 210進行大規模修改和測試,而航空部在管理上的混亂無序和官僚作用更是拖延了項目進程。Me 210經歷了兩年時間的改進依然不能令人滿意,期間制造了上百架原型機和預生產型,始終不能定型,于1942年4月開始小批量生產,一個月后即告停產,少量交付部隊試用的Me 210也是惡評滿滿。梅塞施密特公司在1942年底完成了Me 210的最終改進,為了擺脫先前的惡劣影響,直接將改型以Me 410的名義于1943年1月列裝,真是一款連兒子都嫌棄的飛機!
■在前線服役的Me 210在進行掛彈作業。
8、亨克爾He 177“獅鷲”重型轟炸機(德國)
作為二戰時期德國空軍唯一服役的四發重型轟炸機,He 177是戰爭中最讓飛行員們厭惡的飛機之一,其失敗早在1938年立項時就注定了,因為航空部要求這種重量達25噸、翼展超過30米的大型飛機具備俯沖轟炸能力!為了滿足這一變態的要求,德國工程師腦洞大開,采用并聯引擎布局,愣把一架四發飛機搞成雙發飛機的模樣,而復雜的引擎結構帶來了嚴重的過熱問題,成為困擾He 177一生的痼疾。
■He 177是一款四發轟炸機,卻具有雙發飛機的外觀。
He 177于1939年11月首飛,因為問題層出不窮,改進工作持續了兩年時間,期間8架原型機摔掉了6架,而大多數預生產型都遭遇過引擎起火的險情,因此被飛行員們冠以“燃燒棺材”的惡名。He 177于1942年初服役,因為引擎可靠性低下,機械故障頻發,維修保養困難,只能保持很低的出動率,而在服役期間毀于事故的He 177遠多于戰損,這型另類的四發重轟于1944年7月宣布停產。
■表現He 177在飛行中引擎起火的畫作,這種情況在其服役初期非常普遍。
9、布雷達Ba 88“猞猁”攻擊機(意大利)
1936年,布雷達公司針對意大利空軍新型戰斗轟炸機的需求設計了Ba 88,當該機于1937年2月首飛時可謂技驚四座,當年就連續創造了多項飛行世界紀錄(無武裝狀態),修長的流線形機身,堅固的機體結構,出色的速度和航程似乎都預示著光明的前途。但事與愿違,意大利工程師似乎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創紀錄飛行上,而對軍事用途欠缺考慮,當Ba 88裝載了武器后頓時判若兩機,飛行性能發生了斷崖式的下滑,以至于軍方直接取消了合同,只是迫于政治原因才重新生產。
■Ba 88雖然創造了多項世界飛行記錄,但作為軍用飛機根本不合格。
Ba 88于1938年服役,僅生產了149架,其服役表現只能用災難來形容,尤其在北非戰場上,沙塵和高溫嚴重影響了Ba 88的引擎運轉,實際飛行速度達不到性能指標的一半。1940年9月,意大利空軍被迫取消對英軍據點的空襲,原因竟是參與行動的Ba 88機群因為動力不足無法爬升到足夠的高度,且難以保持編隊。最終,Ba 88的角色只是停放在機場上充當誘餌,誤導英軍偵察機而已。
■布雷達Ba 88的模型封繪,其前線作戰表現極為差勁,最后淪為誘餌。
10、PLZ.30“野牛”轟炸機(波蘭)
波蘭空軍于1938年列裝的PLZ.30“野牛”轟炸機原本是作為12座客機設計的,但在波蘭航空公司決定引進美制DC-2客機后,只好半路出家,改為轟炸機,計劃載彈量1200公斤。可是,PLZ.30的基礎設計實在不適合作為軍用飛機使用,存在嚴重缺陷,在第一次演示飛行時就發生了空中解體、機毀人亡的悲劇。該機實際載彈量僅為660公斤,飛行速度緩慢,機動笨拙,生存力低下,尤其是起落架令人頭疼,常在降落時自行收回,導致事故,以至于機組成員干脆將起落架鎖死在放下狀態。
■PLZ.30機首造型怪異,形似大下巴,真是丑到天際。
波蘭空軍先后接收了15架PLZ.30,從未將其作為轟炸機使用,僅用于訓練。當二戰爆發時,PLZ.30沒有參與任何作戰行動,其中大部分飛機在戰爭第一天就被德國空軍摧毀在地面,少量飛機成為德國人的戰利品,繼續作為教練機和聯絡機使用到1944年,其中4架還被蘇軍俘獲。無論從設計上,還是服役經歷,PLZ.30都是一個典型的失敗案例。
■一架因事故損毀的PLZ.30,因為性能低劣,該機服役后只能從事訓練和聯絡等任務。
本鏟屎官已開通微信公眾號,更多軍事歷史內容請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裝甲鏟屎官(ID:PanzerCSG)。
作者:yunbaotang本文地址:http://www.ntlljf.com/bao/37740.html發布于 2023-09-05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孕寶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