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式微(回不去的鄉村 幾個漸漸式微的鄉土意象)

博主:yunbaotangyunbaotang 2023-09-16 495 0條評論
摘要: 村子里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種莊稼的把式像土地上的莊稼一樣,一茬一茬,離開了他們辛苦勞作的土地。土地在漸漸荒蕪,梯田、坡地、堿灘、溝壕、甚至躲土匪時期遺留下來的堡子的城墻,曾經長滿麥...

村子里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種莊稼的把式像土地上的莊稼一樣,一茬一茬,離開了他們辛苦勞作的土地。土地在漸漸荒蕪,梯田、坡地、堿灘、溝壕、甚至躲土匪時期遺留下來的堡子的城墻,曾經長滿麥子、油菜、土豆、豌豆、胡麻、谷子的土地,如今密密麻麻布滿了黃蒿、冰草、麥瓢兒、刺薊、蒲公英以及不知名的野草。野兔奮起后腿,拍打著后腳掌蹬掉了粘在腿上的蒼耳,威武英俊的雄雉踱著步子關關高歌,松鼠啾啾鳴叫,蝗蟲成群飛過村莊,向河灘遷徙。許多年前,人們點燃荒草,開墾出一片片貧瘠的土地,多年以后,這些曾經生長著莊稼和希望的土地又漸漸走向荒蕪。

而那些生長于土地的鄉土意象,也不可避免地漸漸走向了式微。

1.逐漸消失的耕讀第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雖然村子里讀書斷字的人不多,從事文化行業的人更是寥寥,然而傳統文化特別是講究經世致用的儒家思想卻深深地影響著一帶又一代目不識丁的村民。在村子里,日子好過家的大門都修的比較體面。區別于一般破落戶的門面,日子殷實的人家,大門多用青磚或者紅磚砌成,磚面土里的次之,結實的門扇清漆考究,門楣上多有雕有荷花,山墻上鑲嵌著雕有梅蘭竹菊的水磨青磚,這些古樸文雅的意象像一首山水田園詩的韻腳,給大門增添了無數文雅和古樸的氣息,而最顯書香氣質的,是門楣上方典范的黑漆漢隸或者魏楷體的三個大字“耕讀第”。耕田飽腹,腹果讀書,書成求仕,不成耕田。耕讀傳家,是鄉村里最高的理想,所以家境殷實的人家,把“耕讀第”雕刻在大門最顯眼的位置。如今,風俗漸移,耕讀觀念早成了明日黃花,“耕讀第”式的大門也在逐漸消失。一種審美形式的改變背后,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鄉村的疑惑在于舊的東西已經破除,而新的東西還未建立,人們在迷茫與探索中中西合璧,五花八門。年輕人紛紛推倒梅蘭竹菊映照下的青磚大門,門楣上的“耕讀第”大字在歲月的風雨下斑駁破舊,最終轟隆一聲中分崩離析,被長久地掩埋在一個時代的塵土之下,歐式別墅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在鄉村的田野上,繼之而來的還有鄰里之間越來越緊張的關系,張三新蓋的樓房擋住了李四的陽光,李四便奮而斷絕了張三家的后路。十里鄉村,田園牧歌式的美好畫卷被拋棄在唐朝“王孟”詩歌的余音里了。

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江湖。

鄉村的斗爭,有時是真?頭真鐵鍬的干。

2.越來越少的主事人

孔子云:禮失求諸野。鄉紳制度雖然早已風消云散在歷史的星河之中,一去不返,然而受其影響至深的村民們卻堅持奉行著鄉紳制度下的某些定理和規則。在農村,懂法的人不多,大多數人堅定地以“仁、義、禮、知、信”為為人處世的標準。如果有人貪心破壞規則,做不符合仁義的事,他就會受到道德和語言的懲罰。在農村,如果一個人受到道德的譴責,那對于這個人來說是一件做糟糕的事,接下來可能面臨的是,沒有人愿意和他搭牲口耕種,沒有人愿意給他相工蓋房子,沒有人愿意和他搭地交界,當他在一溜梯田腹地種上小麥的時候,梯田邊上靠近大路的幾戶卻欺人呵呵地種上了秋田,當小麥在仲夏散發出成熟的馨香的時候,邊上的秋田里洋芋和豌豆正散發翠綠色的青春氣息,收麥人只好用繩子捆起一束束麥子,沿著地邊小心翼翼地摸索著轉運。鄉村的道德有時候會迸發出可怕的力量。

而當是非模棱兩可或者問題比較棘手時,就需要向村子里德高望重的主事人申訴,比如王麻子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地偷偷移動了與黃老六家的土地界石,馬三在修房子時把房檐向公共巷子里延伸了幾十公分,這個時候,就需要幾個被大家稱作德高望重的主事人出來調解,一個家族的長者或者村子里文化水平較高、家境殷實、為人正派的人代表正義對矛盾雙方進行仲裁,大家在長期形成的鄉村公信面前各退一步,海闊天空。

后來,代表著鄉村公平與正義的主事人漸漸失去了公信,他們寂寞地隨著土地的荒蕪而日漸衰落,為人各掃門前雪,如果要管瓦上霜,要做好被怒懟甚至遭到動手的準備。

主事人作為一種是非標準,慢慢退出了廣闊的鄉村舞臺,鄉村里有關公平正義的訴求卻并沒有因而減少。絕大多數村民愿意對簿公堂,一部分人忍氣吞聲,一部分人變本加厲。

3.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假象和心頭的疤痕

蓋房、買車、城里買樓、婚喪嫁娶的排場,軍備競賽式的消費觀念,舉債也要高過你、大過你、豪過你。

窮遭人嘲笑,富遭人嫉妒。回到村子里,如果有人要問你的收入,一定要小心翼翼地回答,因為你永遠不知對方的下一句話是什么。

但是你可以大膽地揣測,大多數人見不得人好。他們希望你永遠不如他們,這樣大家相互之間才有安全感。

一個人一生中記憶最深刻的,是來自童年的時光,是來自故鄉的包容和撫慰,是來自父母的哺養,當那些或好或壞的鄉土意象在童年時期就已經深深烙印在記憶深處而到后來不斷走向衰微時,這個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會遭遇一次又一次的陣痛。物是人非,漸漸地,故鄉和土地顯得越來越疏離,這種陣痛是變革和發展帶來的刺痛。炊煙和鄉土已換不回流浪的游子。土地上生長的鄉土意象最終將隨著土地的荒蕪會慢慢消失,在背著行囊走進城市滾滾人流中的遠行者心中,鄉村成了一個永遠的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