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空間(對成都男同性戀者的調查訪談)

博主:yunbaotangyunbaotang 2023-09-25 492 0條評論
摘要: 成都本地的同性戀身份, 最早是出現在一群被稱作“飄飄”的男人身上。在當地居民的刻板印象中, 男同性戀者總是在不同的聚集場所之間飄來飄去, “飄飄”因此得名。這個稱謂隱含的意思就是那...

成都本地的同性戀身份, 最早是出現在一群被稱作“飄飄”的男人身上。在當地居民的刻板印象中, 男同性戀者總是在不同的聚集場所之間飄來飄去, “飄飄”因此得名。這個稱謂隱含的意思就是那些同性戀男人一輩子也無法安定下來, 就像秋風中的落葉, 注定飄蕩一生, 同性戀者自己也就接受了這個稱謂。如果說“飄”這個動詞描述了人們想象中同性戀者特有的一種生存狀態和行為特征, “飄飄”這個稱謂就把這種行為特征人格化了。但是, “飄飄”這個詞顯然是用作名詞, 或者說得更直接一些, 它成為了一個身份的稱謂。

 


既然“飄飄”意指同性戀者, 其他派生的詞匯也就在成都的同性戀者圈子內流行開來。同性戀者聚集的地方是“飄場”或者“飄市” (就像在市場中找尋合適的目標一樣) , 只有圈里人才明白的語言叫做“飄語”。“飄”的本意是一個不及物動詞, 本地的同性戀者卻把它當作及物動詞使用。比如要“飄”某人, 就是想認識某人并與其發生某種關系。此外, “飄”也可以用作形容詞, 描述刻板印象中與同性戀者聯系在一起的行為舉止特征。

按照人們關于“飄飄”的刻板印象, 他們沒有能力維持一個長期的穩定關系。“絞人”是成都“飄”語中的一個說法, “絞”原意指糾纏在一起, 四川方言中也有結合在一起的意思。如果我們說“絞人”, 字面的意思是希望和某人糾纏在一起, 也就是希望和某人一起生活、同居。但是, 在本地的語境中, “絞人”一詞具有特別的內涵。身為本地一個“資深”飄飄”, 勁雄作了如下“權威”的解釋:

“在成都的同志圈子以外, 一般情況下, 夫妻結合、結婚, 都不會用‘絞人’這個詞。如果某人有了婚外情, 或者兩人的關系不被大家所認可, 或者發生兩人關系的當事者不被大家所認可, 就會用到‘絞人’這個詞。很顯然, ‘絞人’這個詞多少帶有些貶義的成分。同志圈子里習慣用“絞人”這個詞, 我覺得有兩層意思在里面:其一, 這是大家對非正式關系的一種描述, 所以同志也這么用;其二, 這既是一種自嘲, 更是對不穩定關系的無奈。”在過去, 同性戀者之間的關系只能是短暫和非正式的——最有可能是作為婚外戀和性放縱的一種形式。描述同性戀關系的用語, “絞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表明追求長期穩定的關系在圈子里是不受鼓勵的, 因為這種背負污名的關系給雙方帶來的社會后果是相當嚴重的。通過挖掘“絞人”一詞在本地語境中詞義的內涵, 我們可以想象同性戀關系的社會含義, 它隨著時代的變化, 也從過去暗含“破壞”異性戀家庭關系的負面意義, 向著現在組建同性戀長期伴侶關系的正面意義的轉變。

 


越來越多的同性戀者開始突破“飄飄”的宿命, 選擇“絞人”, 向社會展示他們同樣能夠建立和發展持久的伴侶關系。在媒體不斷的報道下, 老趙和老錢成了成都、甚至是全中國最出名的一對同性戀伴侶。2005年6月, 天堂酒廊為他們舉行了相伴20年的慶祝晚會。在現場近百名不同年齡的客人面前, 老趙回憶起那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的夜晚。

“我和以往一樣在那個公園里面溜達。我看見了A先生也在那里。他是成都的一個川劇名角, 但是沒有人搭理他, 因為他的年歲已經很大了。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我從他的眼里看到的一切——無望、孤獨和悲涼。那一刻, 我發誓我絕對不能像他那樣終其一生, 我下定決心要尋找一個人共度此生。”

1985年的冬天, 老趙和老錢在文化宮相遇。除了彼此之間的吸引外, 兩人發現他們都有著同樣一個追求——“找尋伴侶共度人生”。老錢那個時候在另外一個城市當中學教師, 為了和心愛的人在一起, 他辭職到了成都。從此以后, 這對“飄飄”不用再飄來飄去了。

“飄飄”身份的建構是和“飄場”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飄場就是“飄飄”尋求性欲滿足和發展社交網絡的地方。鴻生很早就是成都“飄飄圈”里的“名人”了, 他告訴筆者1980年代他自己在飄場的經歷。

“我不到20歲就公開自己的身份了。那個時候我在成都認識很多人。我們有‘飄市’, 一個在后子門, 另一個是市內一個公園里面的茶園。后子門是一個街心花園。那個時候, 白天在公園喝茶, 晚上就到后子門去找朋友。”

 


林濤是在去北京的一次旅行中發現同性戀聚會的場所的。回到成都后, 他就開始找尋本地的同性戀者活動場所, 并且一發不可收拾。他的敘述極好地表明了飄場對“飄飄”意味著什么。

“你讓我晚上不出門, 我就有點坐臥不安, 然后就開始出去。我感覺就是潘多拉的盒子打開了。 以前沒有網絡, 甚至手機和電話都沒有的時候, 只有靠到那個地方。很多時候, 并不是你要去找到什么, 關鍵是你到那里去看, 有你的同類在那里, 你的心里好像就踏實一些, 實際是找一個認同。轉一圈, 沒有找到的話, 就回去了。”

飄場的經歷對于鴻生和林濤以后的人生道路至關重要。鴻生在飄場認識的朋友十多年后成為他經營的天堂酒吧開門后的第一批客人。林濤在飄場認識了他現在生活中的同性伴侶, 他們在一起已經生活了10年。

鴻生提到的那家著名公園內的茶園就是一個“飄場”。其實, 成都很多“飄場”都是位于茶園里面。到茶館喝茶是成都本地最引以為豪的重要民俗之一。在對成都街道文化的歷史研究中, 特別強調了茶館在成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兼具商業和家居雙重用途, 茶館是成都社會人情的縮微圖。了解茶館豐富的社會、文化和政治角色, 對于我們理解成都的社會非常有幫助。”

茶館是成都本地最常用的社交場所, 本地居民經常光顧茶館。作為社會空間和休閑場所的成都茶館有其獨特的個性。研究表明, 無論經濟狀況如何, 到茶館喝茶是本地各個階層民眾都喜愛的休閑方式。民眾在茶館里面享有相當的自由, 且少有干涉。

和其他本地居民一樣, “飄飄”也喜歡到茶館喝茶會友, 只不過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幾個茶館。這些地方經過口頭傳播, 也就慢慢有了“飄場”的名聲。越來越多的“飄飄”茶客往那幾處地方扎堆, 同性戀人群的公共空間就在茶館里面產生了。成都有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里就有這樣一處茶園。在普通人的心目中, 這座寺院要么是個宗教場所, 要么是個旅游景點, 可“飄飄”提到寺院的時候, 一般指的就是里面的那處茶園。下面是小曾向筆者描述的在寺院茶園里的典型經歷。

“你去過那里沒有?里面平時人很多, 現在天氣不好。同志都愛到那里去喝茶, 周圍的人也知道他們是同志, 沒有人用奇怪的眼神看你, 你就覺得非常自在。和其他人坐在一起, 你不會覺得自己有什么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