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于符號(不等于符號怎么輸入)
一.概念描述
現代數學:算式簡稱式,是算術的基本概念之一,指把數或表示數的字母用運算符號或關系符號連結起來的式子。算式分橫式與豎式。
小學數學:小學數學教材中沒有明確的算式定義,但是學生在學習加法、減法、乘法、除法時都要學習算式的寫法、讀法及算式的意義。
二.概念解讀
(1)運算符號
運算符號是常用的數學符號之一,指按照運算法則進行加、減、乘、除、乘方、開方等運算時所使用的數學符號。算式中常用的運算符號有六個,即加號、減號、乘號、除號、乘方號和開方號(或稱根號)。
(2)關系符號
關系符號是常用的數學符號之一,指在算術中表示兩個數、兩個式子或數與式之間數量關系的符號。算術中常用的關系符號有兩類:一類是表示相等與不等關系的符號,如等號、不等號、近似等號等。另一類是表示大小關系的符號,如大于號、小于號、不大于號、不小于號等。
等號是指表示兩個數、兩個式子或數與式相等的符號,記為“=”,讀作“等于”。
不等號是指表示兩個數、兩個式子或數與式子不相等的符號,記為“≠”,讀作“不等于”。
近似等號亦稱約等號,是指表示兩個數量近似地相等的符號,記為“≈”,讀作“近似于”或“約等于”。
大于號指表示左邊數量大于右邊數量的符號,記為“>”,讀作“大于”。小于號指表示左邊數量小于右邊數量的符號,記為“<”,讀作“小于”。
另外,不小于號即“大于或等于號”。不大于號即“小于或等于號”。
三.教學建議
(1)加強直觀教學,重視對算式意義的理解
加法算式、減法算式、乘法算式、除法算式是最基本的四種算式,也是人們解決問題非常重要的算式。學生只有理解了算式的意義,才能正確地運用算式解決問題。對算式意義的理解,實際上是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因此教師要重視對運算意義的理解。
運算的含義,對學生來說是抽象的,學生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一定要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系,加強直觀教學。比如,可以利用課件、學具,讓學生通過用眼看、動手做、認真想、說一說等活動,促進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算的意義。
例如,劉穎老師執教“減法”一課時,運用一些直觀的教學手段,突出了從概念的本質上理解減法運算的意義。劉老師為了讓學生能夠準確理解減法的合義,改變教材圖畫出示方式,變靜為動,把“原來桌上有3只紙鶴,拿走了1只”用動態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直觀感受圖中描述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然后配合手勢說明,動態地表示出為什么用減法計算,繼而通過肢體語言進一步加深對減法意義的理解。
(2)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加深對算式意義的理解
加法,減法,乘法,除法都是解決問題的模型,都能從生活中找到對應的原型。在進行算式意義的學習時,教師往往都是從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引入,然后逐步抽象出算式的意義,這是非常必要的。為了更好地加深學生對算式意義的理解,教師可以進一步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給學生一個算式,通過講故事或舉例的方式,讓學生找出生活中對應的原型。如果學生能找到對應的原型,就說明學生對運算的意義已經理解了。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在幫助學生進一步內化,加深對算式意義的理解。
例如,劉穎老師執教的“減法”一課,在練習環節,設計了有層次的習題,使學生更加深刻理解減法的含義。尤其是“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能用5-1=4表示呢?”這一問題,就是給了學生一個算式,讓學生找出生活中的一件事。學生舉例的過程,是在學生對減法的意義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他們首先要在頭腦中再現生活中的場景,從中尋找可以用5-1=4表示的事情,在這個回憶、再現、建立聯系、表達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促進了對于減法意義的深入理解。
作者:yunbaotang本文地址:http://www.ntlljf.com/bao/41004.html發布于 2023-10-04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孕寶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