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經記(義經記攻略)

博主:yunbaotangyunbaotang 2023-10-09 493 0條評論
摘要: 淺析日本平安時代武士階級與主從關系在日語中,“武士”一詞的本義是侍者、貼身侍從。它最早產生于平安年間,9世紀中期,一些地方莊園主開始培植自己的武裝勢力,包括中央朝廷也開始招募武士,...

淺析日本平安時代武士階級與主從關系

在日語中,“武士”一詞的本義是侍者、貼身侍從。

它最早產生于平安年間,9世紀中期,一些地方莊園主開始培植自己的武裝勢力,包括中央朝廷也開始招募武士,逐漸構成了當時日本主要的軍事力量。

后來,武士不僅僅在平定叛亂、征討海盜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還逐漸接近了日本的權力中心。

1192年,隨著鐮倉幕府的成立,更是拉開了武士執政的帷幕。

要想探究武士階級的主從關系,我們不妨先從當時武士階級的構成入手。

日本的武士階級分為三個等級:最普通的是莊官級武士團,然后是豪強級武士團,地位最高的則是棟梁級武士團。

莊官級武士團采用一種矩陣式的組織形式:

從橫向來講,莊官級武士團由龐大的家族構成,父-子-孫依次被稱為本家-分家-孫分家,主君通過對家臣的支配,進而可以對整個家族中成員進行支配。

從縱向來講,主君(上級)和從者(下級)之間有著嚴密的主從關系,主人給予從者土地和利益,而從者則為主人效忠。

豪強級武士團來自于一部分貴族,他們向上發展無望,便到地方深耕發展,在自己的屬地里培植勢力,組織起強大的武裝團,支配范圍可以達到幾個郡甚至一國。

棟梁級武士團簡單來說則是武士團的“抱團取暖”:大的武士團兼并小的武士團,規模相近的武士團之間進行合并,然后又被另一個武士團兼并......

諸如此類,一般來說小的武士團的首長在被兼并后,會在新的武士團里擔任郎黨或者家人,這種兼并擴張無疑讓武士階級的影響力更加強盛。

在主從關系與家族關系的制約下,武士社會被賦予了嚴格的秩序與法則:

主以從關系為綱,奠定了統治階級與武士階級之間的“上克下”的基本準則;

以家族關系的連接,編織起了一條大網,在這個體系下,你背叛了主人,就等同于背叛了你的家族,這是當時統治者擴張自身勢力、穩固自身統治的一種強有力的工具。

當然,這種武士階級的主從關系能夠建立的前提是,無論是主君還是家臣,都能在這種關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家臣依附于主君,能夠得到豐厚的經濟利益,并得到了來自主君的保護,而主君也需要效忠于自己的家臣,在軍事和經濟方面為自己提供幫助。

其實,這種主從關系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共存關系,因為這種主從關系已經讓主君和家臣之間形成一種事實上的捆綁式的利益關系,雙方的生死存亡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武士團繁盛,那么家臣也會因此飛黃騰達,因此家臣也會為保護主君的利益拼盡全力。

在日語中敬語的表達很有學問,其核心思想就是下對上的用詞必須要比上對下的用詞謙恭,因此同樣一個意思。

在下級對上級闡述時必須要加上復雜的敬語變化,而在日本武士階層的主從關系中,同樣對主君的“御恩”和從者的“奉公”有著嚴格的界定。

主君的“御恩”包括保護從者的土地、對于從者的戰功進行封賞等,而從者的“奉公”則包括效忠并服從于主君,聽從主君號令,一切圍繞主君的利益行動。

久而久之,這種嚴密的主從關系就形成了日本著名的“武士道精神”,這是一種奮不顧身、恪盡職守、強調“忠義勇武”的武士道精神,并成為支撐武士階層發展壯大的精神內核和價值觀。

當然,在歷史上,日本“以下犯上”的例子并不罕見,但必須注意的是,日本歷代“以下犯上”的主體一般都是百姓,特別是那些呼喚自主意識、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上層百姓,這也是當時日本統治階級最頭疼的問題。

因此,千萬不要一提到日本的“下克上”,就馬上和日本武士聯系起來,事實上這個詞真的和武士們沒有太大關系。

日本有一部著名的文學作品叫做《義經記》,講述了一名叫做伊勢義盛的武士幾經周折,終于找到了主人源義經,并成為他的家臣的故事。

這部在日本廣為流傳的作品同樣也體現了日本對于武士“忠誠”的追求。

在這里,他的主君已經不僅僅是他所依附的首領,更被寄予了一種精神內涵,是一種傾盡身心追求的信仰與光芒。

織田信長在一封書信中曾寫道:“無論什么事情,都要按照我的要求去行事,如果覺得我的命令不合理,也可以向我提出來,然后我會做出判斷。無論如何,你們必須崇拜我,你們也會因此得到神明保佑。”

在這里,織田信長更將對自己的忠誠與“神明的保佑”聯系在一起。

日本武士階級中的“譜代”現象,就是指一家人幾代都為同一個主家侍奉的情況,也就是世襲化的家臣之意,他們世代為同一族主君效忠,因而往往能占據軍事和政治要職,更受到主君的器重與信賴,甘與主君家生死公存亡。

直到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武士階層才正式接近消亡:

日本政府下令剝奪了封建武士階層的特權,廢除武士頭銜,同時面向全體公民開始實行3年義務兵役制,并進一步禁止武士持刀,這才宣告了武士時代的終結,但“武士道精神”仍然作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精神之一,對日本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189年,日本名將源義經被兄長源賴朝以謀反罪通緝,源義經逃到山中,對懷孕的小妾靜御前道:“他們的目標是我,對你應該不會下毒手,我們就此分開,你找個地方隱姓埋名,把我的孩子撫養長大!”

靜御前淚流滿面,不住地搖頭:“妾不愿與將軍分離,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了?源賴朝是您的兄長,您向他認個錯,或許會原諒您呢?”源義經大怒:“我根本沒有錯,又為什么要去認錯。我寧死不屈!”

說罷,源義經帶著部下匆匆離開,只留靜御前在原地哭泣不止。

源義經是源賴朝的異母弟,曾鼎力幫助他平定日本,成為天皇之下第一人,可謂是最重要的左膀右臂。那源賴朝為何要通緝追殺他呢?其實,是源賴朝的嫉妒心在作怪。

源義經兄弟出身日本大名源氏,父親是幫助后白河天皇平定保元之亂的功臣源義朝。由于長期遭受打壓,源義朝忍無可忍發動了兵變,但因為準備不足,還是被掌握朝廷大權的權臣平清盛擊敗,最終身死落幕。

源氏一家都被打入死牢,幸運的是母親常盤有美貌,得到了平清盛的寵愛,源氏后裔才得以活命。源義經因為年齡小,被遣送到一座寺廟當了俗家弟子,從此與被流放北方的兄長源賴朝天各一方,時間達21年之久。

1180年,在北方忍辱負重多年的源賴朝起兵討伐平氏,習得一身高強武藝的源義經喜出望外,立馬帶部下前去投靠。當時源賴朝剛打贏了富士川之戰,見弟弟前來,激動高興道:“好兄弟,你我將來要并肩作戰,一起消滅平氏,報仇雪恨,重振家聲!”

源義經當即跪下,斬釘截鐵道: “從此我這軀體,定為兄長赴湯蹈火!”源賴朝非常滿意,封源義經為將軍,以后但凡有戰爭,必派源義經出馬。源義經也很勇猛,在短短5年時間里,大小數十戰,都獲得完勝。

1183年,源義經以5萬大軍大破木曾義仲,一舉攻下日本京都。1184年,又率軍一萬通過“一之谷奇襲”,大破平氏七萬人聯軍,平家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1185年,源義經乘勝追擊,在屋島之戰和壇之浦之戰連戰連捷,最終將平氏一族徹底殲滅。

源義經如此勇猛的表現,古今未有,讓日本朝野上下贊不絕口,坊間都傳言源義經才能遠高于源賴朝,他才應該擔任源氏家主。源賴朝得知后很不高興,卻又無法反駁,一顆嫉妒的種子就這么被埋下了。

源義經凱旋的路上,后白河天皇提前派人去慰問,還冊封他為左衛門少尉和檢非違使的榮譽官職,源義經也沒多想就接受了。但源賴朝得知后大怒,同時也疑心大起,認為源義經擅作主張是已經有了二心。

源義經對此毫無察覺,半路還納了貌美如花的舞姬靜御前為妾,一路都悠閑無比。等抵達京都時請求進城時,源賴朝卻拒絕了他,只讓他將俘虜上交即可。源義經這才回過神,知道自己的舉動讓兄長誤會了,于是趕忙寫了著名的《腰越狀》,以此重申兄弟之情。

源賴朝將信將疑,便再次試探他,讓他去討伐木曾義仲的叔父源行家。可正巧當時源義經生病,無法領兵,再加上源行家又是源氏長輩,源義經不忍討伐,于是拒絕了源賴朝的命令。至此,源賴朝下決心除掉源義經這個不穩定因素,來保住他的權位。

1185年,源賴朝密令心腹土佐坊昌率軍偷襲源義經,但沒想到源義經太過勇猛,反倒把土佐坊昌生擒了。土佐坊昌當即坦白:“這都是源賴朝的命令。”源義經大驚,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最敬愛的兄長,竟要他死!

源義經當然也不會坐以待斃,趕忙召集舊部起兵,但可惜天皇在源賴朝的控制下,源義經沒有大義支撐,沒多久就兵敗了。然后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源義經輾轉前往奧州進行最后的抵抗,但可惜遭到背叛,他不肯受辱,最終剖腹自殺……

一代名將至此落幕!而小妾靜御前與他分開沒多久,就被源賴朝抓捕了。源賴朝曾逼問她源義經的下落,靜御前寧死不言。源賴朝便讓她當舞女,在大庭廣眾下跳舞,以此羞辱她。靜御前當即翩翩起舞,還唱起歌曲表達她對源義經的思念。

當時在場之人都非常感動,起立為她喝彩。源賴朝大怒,指著她的肚子道:“如果你為源義經生下一個女兒就算了,如果是個男孩,別想活命!”后來靜御前果然生下一子,源賴朝立馬派人將孩子淹死在海邊。

靜御前對此無能為力,后來又得知源義經的死訊,靜御前萬念俱灰,來到高柳寺削發為尼,從此青燈古佛為伴,同年病死,年僅20歲。

源義經的故事落幕了,源賴朝的故事卻剛剛開始。雖然歷史上都以他殺弟詬病頗多,但不得不說他雄才大略,有曹操之風。除去源義經這個不穩定因素后,源賴朝徹底掌握日本朝政,被封為征夷大將軍,結束了日本亂世并建立了鐮倉幕府,開創了日本長達680年的幕府制度,因此源賴朝也被稱為日本歷史上的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