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我們用隱私換取的是保護和便利嗎?

博主:yunbaotangyunbaotang 2023-11-27 437 0條評論
摘要: 交出隱私,意味著我們把自己做主的權利,拱手讓人了。 兩年前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李彥宏發表了這么一番言論: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更加開放,相對來說也沒那么敏感。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

交出隱私,意味著我們把自己做主的權利,拱手讓人了。

兩年前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李彥宏發表了這么一番言論:

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更加開放,相對來說也沒那么敏感。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就愿意這么做。

中國人對此的反應是一臉懵逼,我怎么不知道我對隱私問題更加開放???

更何況這話用戶自己來說可以,啥時候輪到李老板代表中國用戶呢?我說「鄙人」那是自謙,你稱呼我為「鄙人」不是討打?更者百度搞競價排名禍害用戶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正常用戶誰會放心把隱私交給這種企業?

但這件事魔幻就魔幻在,李彥宏說的不是屁話,而是真心話。這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互聯網大佬們對于用戶隱私的態度,就是不在意。

畢竟對于互聯網巨頭們來講,隱私意味著數據,用戶數據就是公司最大的資產,公司的收入和市值,都建立在海量的用戶數據上。

最重要的是,在保護隱私這件事情上,我們根本沒有選擇權。每一個App都會象征性地給你彈出一份同意用戶條例和隱私政策,好像特別尊重你,給了你知情權一樣。實際情況是,用戶不點,就無法使用這些App。面對互聯網巨頭們的壓榨,用戶還有「同意」之外的其它選項嗎?

這就跟你不斷地喂我吃屎,不給我吃任何東西,然后得出結論:「館長愛吃屎」一樣。

請不要在評論區打館長愛吃屎謝謝。

李老板能不經大腦做出這種發言,可見大佬們對用戶隱私權忽視到了什么地步。

就算不談選擇權,用隱私換便利這事,更像是互聯網公司狡辯的理由。一直以來,這些公司都試圖向用戶洗腦,我們采集你的隱私,用大數據和算法,是為了更好地保護你、為你提供便利。

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交出自己的隱私,換取的是保護和便利嗎?

我們雙手奉上自己的隱私時,獲得的其實是一個奶頭。

資本總在窺探

說互聯網公司喜歡窺探用戶隱私,其實是冤枉的。那哪是現在喜歡,在試圖了解消費者這件事情上,大公司可是一直在努力。

我在上一支視頻《互聯網廣告》中提到過廣告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我知道在廣告上的投資有一半是無用的,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這種玄學的投入產出比,本質就是因為對消費者不夠了解。

早期的營銷、咨詢公司,為了了解客戶的市場定位,就只能做各種調研,通過各類調查問卷、數據調查的方式,盡可能還原真實的消費者。

說白了,這些廣告主們做的所有工作,就是試圖了解消費者腦子里的想法。比如消費者到底想要什么、消費者為此愿意付出多少錢等等。

營銷當中有個經典理論叫做「定位」,簡單來講,就是我們處在一個廣告爆炸的社會中,每個人每天都會被動看到上百條廣告。

當然這是幾十年前的數據了,現在的話,一個人正常出行一天,大概可以接觸1000-1500條廣告。坐地鐵上班全讓你上招聘網站,坐個電梯就讓你買二手車,刷個朋友圈告訴你報個¥9.9的Python班吧,再不學就被淘汰啦!

嘆口氣一回頭看向窗外,還能看到幾個大字:

你感興趣的視頻都在B站!

在廣告的狂轟濫炸,和洶涌的品牌中,想要記住一個品牌、一件商品,對消費者是很困難的。

「定位」理論的核心就是,要在預期客戶的頭腦里給產品定位,確保占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位置,也就是所謂的,占據客戶的心智。因為客戶的心智位是有限的,一共就能記住那么多個。

譬如我現在雖然在減肥,但是腦海中一想到可口可樂,尤其是冰鎮罐裝可口可樂,臉上就不受控制地浮出一抹微笑。這就是因為,可樂在我心中,和「快樂」聯系在了一起,占據了我的一個肥宅位,啊不,心智位。

這個心智位,其他品牌的碳酸飲料是難以抗衡的,唯有奶茶可以撞開它。

其實可以想象,這個經典營銷理論的建立,難點就在于人腦是捉摸不透的。商家不知道消費者具體需要什么。

不僅商家不知道消費者需要什么,消費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還是拿可口可樂舉例。1985年的時候,為了應對百事可樂在銷量上的步步緊逼,可口可樂公司做了一次市場調研。他們深入到10個主要城市,進行了大約2000次訪問,用調查問卷的方式詢問顧客,是否愿意接受口味更柔和的新可口可樂。

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非常愿意嘗試新的可口可樂。于是可口可樂公司下定決心,立即開發出了新口味的可樂。

在推出新可樂之前,可口可樂公司不可謂不謹慎。又花了400萬美元在13個城市,通過19萬人進行了口味測試,得到的結果依然是,新口味的可樂勝出。

可口可樂公司滿懷信心地推出新可樂,結果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原本的消費者不僅無情地拒絕新口味,為了逼迫可口可樂還原配方,甚至開始組織抵制新可樂。

這個巨大的失敗至今還是商業和廣告課程上的經典案例。

這個案例的經典之處在于,在推出新口味之前,可口可樂公司事實上是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的,得到的結果確實也是新可樂占優,但推出市場后,實際情況卻與當初的調研背道而馳。

從此品牌方悟出了一個道理:消費者是渣男啊。

這是因為消費者其實并不理性,消費決策是由多個因素造成的。經濟學常常把個體看做理性人,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大師理查德?塞勒卻認為經濟行為的主體其實是行為可預測、且容易犯錯的個體。

說白了,消費者自己有時候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僅資本窺探不了消費者的大腦,消費者自己都無法窺探。比如昨天半夜我在外面散步透氣,告訴自己好好減肥少吃碳水,好好減肥少吃碳水,然后回到家中時,不知為什么,手中多了一碗加火腿加***蛋的豪華炒河粉。

不怪我,炒河粉先動的手。

人不能窺探大腦,但是機器可以。

機器沒有情感,我們的手機只是忠實地記錄我們的行為,然后大公司再通過算法分析這些行為,再來對我們進行預測。

不夸張地說,獻出了我們的隱私后,某些方面,機器遠比我們自己還了解自己。人是會口嫌體直的,機器可不會跟你口嫌。

在互聯網時代,廣告界這個哥德巴赫猜想的解法越來越清晰。只要我能更多地獲取用戶的隱私,擁有更多的數據,廣告花費的每一分錢,我都能清楚的知道其效用。

在過去,大公司們花費巨額資金試圖弄清楚用戶腦子里在想什么。但今天,他們只需要通過機器去窺探每個人的生活就可以了。

資本總是迎合

資本的一大特點是,你想要什么,我就給你什么,它會不斷地滿足你的需求。

我很喜歡馬親王的一篇文章,叫《下里巴癥候群》,推薦各位去看一看。下里巴癥候群的解釋是,我們會努力要作一個風雅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結果還是在最不經意的時候暴露出自己的俗人本質。我們試圖跟著陽春白雪的調子高唱,腦子里想的卻總是陽春面和白雪公主。

打個簡單的比方,對知識的渴求讓我去閑魚買了個二手的kindle oasis,然而多數時間我都用它來看漫畫。

另外說一個知識點,閑魚現在已經成為國內kindle最大的交易平臺。這不是廣告,只是想告訴各位,有多少人像我一樣,是下里巴癥候群的重癥患者。

幾年前我有個朋友在一家類似內涵段子的公司做運營,那個時候他們的運營方式,就是用爬蟲去扒互聯網的各種內容,但是因為算法不強,就全靠運營人肉篩選推送給用戶。每周他們會開會分析瀏覽、評論數據,用來判斷用戶喜歡哪些內容。

一開始,他們還指望推送一些高級幽默給用戶看,最后發現,數據挺好的,永遠是低俗和性擦邊內容。于是為了KPI,他們放棄了理想,瘋狂給用戶推送這些內容。

機器的運作原理是一樣的,甚至比人更功利。比如你躺在床上隨手刷抖音,你以為你是漫無目的的,但機器記錄了你對每一個視頻的停留時長、點贊、評論。然后算法會分析你的行為,給你推送讓你上癮和沉迷的視頻。

結果是什么呢?結果是抖音上漲粉最快的,永遠是搖來搖去的小姐姐。你可以說這是無用的內容,但很大程度上,這就是機器給我們呈現出的結果。

也就是說,人人都是LSP(嗶——)

也就是說,你在靠前層,算法永遠在第五層。

算法不僅會預測你想看什么內容,還會幫你判斷你應該看什么內容。如果你刷抖音就會知道,雖然你關注了不少人,但過一段時間后,這些你關注的賬號,就消失在了你的時間線上。你以為是這些人停更了,過段時間才會發現,其實是算法給你屏蔽了。

因為機器認為,你需要新鮮感,同時不斷給你推出相近的新人,才能保證大盤的新鮮血液。前幾天GQ實驗室發表了一篇《一個粉絲兩百萬的抖音賬號,從走紅到消失只用了180天》的文章,講述的就是在算法的推陳出新下,內容創作者,逐漸淪為工具人的故事。

當然不僅是抖音,像在淘寶這樣的電商平臺,你對每一個商品的瀏覽,每一個頁面的停留,也被作為數據分析的一部分,被背后的巨頭們獲取。

機器會根據你的興趣,為你推送你「認為」你需要的商品,來刺激消費。那么平臺會給你推送性價比最高的商品嗎?當然不會。

就像我在上一支視頻中說的,在這個過程里,你已經被標簽化了,你不是人,而是被性別、性格、購買力、消費傾向等等標簽組合成的綜合體。平臺的目的是多賣貨,推薦給你的東西,實際是在價格、品類上,能刺激你最快購買的商品,哪怕你并不真的需要。

更可怕的是一些App會盜取你的關鍵詞和剪貼板,我不止一次碰到過我剛和朋友聊完某樣商品,就分別在朋友圈和其他電商App上看到了這類商品的廣告。你很難有證據證明是哪個環節,你的隱私被盜取了,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

你知道你的隱私被盜了,他也知道你的隱私被盜了,我們都知道你的隱私被盜了,但都在用便捷作為借口。

奶頭樂理論各位很熟悉了,世界上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為了讓80%的「邊緣人物」安分守己,就是制造大量令人沉迷和消遣的產品,像奶嘴一樣,塞到這些人的嘴中。

雖然這個理論的出處尚有爭議,但其描述確實精準。大公司試圖告訴我們,我們獻出隱私,他們回饋我們以便捷和效率。實際情況是,獻出隱私后,他們***取了金錢,我們獲得的,是不斷令我們沉淪,和堵住嘴巴的奶頭。

資本永遠引導

隱私這件事情,其實本來是資本與我們之間的緩沖帶。

人的大腦是個黑箱,不僅資本無法探測,通常情況下,我們自己也很難弄清楚,我們的大腦在思考什么。

正是這種未知,資本才愿意敬畏消費者。比如在定價上面,逐漸去摸索和試探消費者的底線。但是現在不用了,大數據不僅能輕易測算消費者能接受的價格,甚至能借用這套分析,進行價格歧視,來大數據殺熟。

失去隱私,意味著失去談判的籌碼。

你不穿衣服上牌桌,拿什么跟人賭呢。

當然讓人上癮,從而刺激消費這種行為,也不是今天才出現。

比如食品行業的巨頭們,就像煙草行業面對肺癌問題一樣,也曾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肥胖。很顯然,人們的肥胖與食品中超標的糖分有著緊密的關系。還有過量的鹽、脂肪,都對人們的健康有損傷。

這些食品行業的巨頭為了探究食品中的誘惑性,甚至給大腦做過探測,來判定大腦中的神經對食品的反應。結果顯示,大腦對糖的反應和對可卡因的反應是一樣的。

當這些大公司探究人腦,了解到糖讓人上癮,但同時從醫療報告中得知,過量的糖導致肥胖時,你猜他們會怎么做?

當然是往自家的產品里添加更多的糖咯,你的健康關他什么事呢?

食品行業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當資本掌握你的大腦后,他們到底會做什么?

大腦確實難以探測,但如今通過機器和算法的幫助,遠隔千里的巨頭們,可以輕松地窺視用戶的大腦,預測用戶的行為,并進行引導。

誠懇地講,在大數據的籠罩下,我們的確獲得了便利,但我們的行為也越來越被限制。

拿走我們的隱私,并且告訴我們,這是為了我們好,是為了更便利,更安全。你什么也不用想,按照我給你的安排去生活就行。

這種家長式的做法矛盾在于,巨頭想當爹,但用戶并不想當兒子。

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失去的是選擇的權利,議價的能力,和看見更多東西的可能性。交出隱私,意味著我們把自己做主的權利,拱手讓人了。

我知道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想要完全保護隱私,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你不勾選用戶隱私條例,意味著你不能使用App。除非你完全放棄智能手機,完全放棄互聯網,才能逃離捕捉。

行為上的放棄,并不意味著態度上的妥協。就像食品行業一樣,肥胖和健康問題在全球愈演愈烈,最終倒逼他們開發了無糖產品。

世界如此,但不代表著世界本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