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式(陰陽三十六式)
第一式 無極樁
兩手下垂,自然站立,獨立守神,中正安舒,虛領頂勁,面南背北(圖1)。
動作要領:在武當太極拳內功修煉當中,很重視南北極子午向,達到天人合一。
道家養(yǎng)生秘要:醒神安腦,引氣歸元。
第二式 抱元守一
左腳左移,兩腳間距與肩同寬,腳心涵空,男左女右,兩手合抱,拇指相對呈圓狀。頂天立地。頭部中正,全身放松,氣沉丹田(圖2)。動作要領:身正體松,氣順神凝,全身透空,八面支撐。
道家養(yǎng)生秘要:掐訣凝神,鼓蕩丹田。
第三式 開太極
兩手從身體兩側分開,如銅鐘式,待有氣感后,慢慢向上伸展,至兩臂展平與身體呈“大”字狀;手心向下外轉至手心向上,慢慢合于頭頂,中指相對,節(jié)節(jié)貫穿,經面前下沉至丹田,兩手以腕為軸外展,十指向前(圖3、4)。
動作要領:兩手分開,自上而下劃圓,須一氣呵成,配合呼吸。
道家養(yǎng)生秘要:伸筋拔骨,氣貫黃庭。
第四式 金龜戲水
接上動,松腰屈腿下沉呈馬步;兩手掌心向下,向前搠起。兩腿直立,隨即沉肩垂肘如金龜戲水下沉,雙手收于丹田處,合抱于胸前擁出(圖5、6)。
動作要領:太極有八十一個勁,本式動作是翻轉勁,須周身協(xié)調一致,身形中正安舒。
道家養(yǎng)生秘要:任督通關,升清降濁。
第五式 懷中抱月
兩腳呈馬步,腰右轉,左手掌心向下,收于左肋,再隨身體右轉合于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收于丹田,兩掌心上下相對(圖7、8)。
動作要領:以腰帶手,圓轉中正,切忌低頭彎腰。
道家養(yǎng)生秘要:坎離相交,養(yǎng)心祛火。
第六式 撥云見日
接上動,右轉腰,兩手掌心向上,右手在前,高不過眉,左手在后,低不過胸,左腳內扣,右腳外擺,兩手分開,內旋擠出,掌心向前,左腳跟步(圖9、10)。
動作要領:動作變化須自然圓活而力整。
道家養(yǎng)生秘要:轉腰強腎,益壽延年。
第七式 陸海奔潮
退左腳,兩手下捋收于胯根,雙手合抱擁出,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如抱嬰兒狀,左腳蹬,右腳弓步(圖11、12)。
動作要領:下捋時忌低頭,弓步時須全身貫力。
道家養(yǎng)生秘要:氣運周身,培元固本。
第八式 懷中抱月
右腳內扣,左腳外擺呈馬步,右手掌心向下,合于胸前,左手掌心向上,收于丹田,兩掌心上下相對(圖13)。
動作要領:以腰帶手,上下連貫。
道家養(yǎng)生秘要:坎離相交,養(yǎng)心祛火。
第九式 撥云見日
左腳外擺,右腳內扣,前三后七,重心在右腿,左掌掌心向上棚起,高不過眉,右手掌心向上,合于左臂彎,低不過胸,雙手纏絲外旋,合勁推出,掌心向前,十指向上(圖14、15)。
動作要領:動作變化須自然圓活。
道家養(yǎng)生秘要:轉腰強腎,益壽延年。
第十式 陸海奔潮
退右腳,雙手下捋,收于胯根,雙手合抱擁出,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如抱嬰兒狀,右腿蹬,左腿前弓呈左弓步(圖16、圖17)。
動作要領:下捋時忌低頭,弓步時須全身貫力。
道家養(yǎng)生秘要:氣運周身,培元固本。
第十一式 海馬吐霧
雙掌合力內旋,左掌上托,右掌前推,右腳跟步置于左腳后,虛點地面(圖18)。
動作要領:雙掌上托與前推須一氣呵成。
道家養(yǎng)生秘要:陰陽互濟,健脾開胃。
第十二式 黑虎巡山(左右式)
右腳退步,雙手大捋的同時,左腳內扣,右腳外擺(圖19)。右手后撐撩出,左手掌心向上,抱丹田繼續(xù)右轉(圖20)。左腳經右腳前邁步,右掌反轉,掌心向上,左掌自下而上托起(圖21)。左腳內扣,雙掌經左耳向前拉出(圖22)。右腳收于左腳前,雙掌下落至丹田(圖23)。右腳邁步向前弓出,雙掌經胸前弧形按出(圖24)。右腳內扣,左腳外擺,重心轉換,雙手大捋(圖25)。左手后撐撩出,右掌心向下,抱丹田繼續(xù)左轉(圖26)。右腳經左腳向前邁步,左掌翻轉掌心向上,右掌自下而上托起(圖27)。右腳內扣,雙掌經右耳向前拉出,左腳收于右腳前,雙掌下落至丹田(圖28)。左腳邁步向前弓出,雙掌經胸前弧形按出(圖29)。
動作要領:注意步法虛實變化,眼尖、手尖和腳尖三尖相對。
道家養(yǎng)生秘要:河車搬運。吐納益肺。
第十三式 十字手
右腳跟步于左腳后(左實右虛),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呈十字手,交叉于胸前(圖30)。
動作要領:十指向上,含胸拔背。
道家養(yǎng)生秘要:藏風閉氣,壯骨蓄力。
第十四式 獅子回頭
右腳向右斜前方邁出呈馬步,雙掌掌心向下,自襠前自然分開,慢慢在身體兩側抬起,掌心向前,兩臂呈“山”字狀,右腳向前上半步
動作要領:雙掌開合須以腰帶手。
道家養(yǎng)生秘要:通筋活絡,有利腸胃。
第十五式 攬雀尾
抬右腳后退,雙手下采,右掌內旋,掌心向下,攔于胸前,左掌心向上,攔于襠前的同時,左腳移置右腳前呈虛步(圖33、34、35)。
動作要領:兩手雙纏絲,勁須合住。
道家養(yǎng)生秘要:氣行海底,涌泉移位。
第十六式 推窗閉月
左腳向左邁出呈弓步,左掌環(huán)抱掤出,右掌置于左臂內側(圖36)。
動作要領:左腳如貓行,向左側邁步,身如波浪,向左側靠出。
道家養(yǎng)生秘要:內力潛轉,溫養(yǎng)三焦。
第十七式 葉底藏花
左手纏絲上架,右掌合力推出(圖37)。
動作要領:雙手形成連環(huán)勁。
道家養(yǎng)生秘要:命門火動,手腳如弓。
第十八式 丹鳳朝陽
右腳向右側邁出呈右弓步,右手經丹田向右上方挑領,左手下沉至左胯根(圖38)。
動作要領:右肘下垂呈立肘,目平視。
道家養(yǎng)生秘要:豎頸立項,平衡陰陽。
第十九式 回頭望月
跟左腳,右掌心向下,抱圓。左掌心向上,抱于右肘下,左腳向左側邁出,呈“川”字馬步,左掌向左側擠出,高與肩齊,右掌心向下,放于右胯根(圖39、40)。
動作要領:“川”字馬步是武當太極獨有之步法,為不擺不扣之形,雙掌有纏絲張弓之意。
道家養(yǎng)生秘要:擰腰坐胯,預防老化。
第二十式:海底撈月
雙腳不動,重心右移呈橫襠步,左掌下旋,右掌內轉,合于右肩前(圖40)。
動作要領:雙掌順逆纏絲時注意陰陽變化,左掌心向上,右掌心向下,腰馬合一。
道家養(yǎng)生秘要:纏絲封閉,強腰益腿。
第二十一式:攬扎衣
重心前移呈左弓步,左掌經面前向左側擠出,立肘掌尖與眉齊,右掌心向下落于右胯根(圖41)。
動作要領:此動作為三節(jié)纏絲法,即腰襠勁、胸背勁、手肘勁是也。
道家養(yǎng)生秘要:丹田開合,氣行泥丸。
第二十二式:海底神針
右掌向右后翻轉。左手提拿至腰間,繼續(xù)纏絲至右手在前下方,左手收于右肘上側。右腳外擺向前邁出,左掌心向前旋轉,右掌內旋放于左肩前(圖42)。
動作要領:雙手擰轉下鉆,如海中撈針狀,頭須上頂。
道家養(yǎng)生秘要:棉里裹針,皮毛通神。
第二十三式:仙人過澗(左右式)
右腳進半步,左腿抬起,雙掌向前托起,左掌心向上,右掌向下,隨后左腳蹬出。左腳進半步,右腳抬起,雙掌向前托起,右掌心向上,左掌向下,隨后右腳蹬出(圖43~47)。
動作要領:雙手攔拿與腿法須協(xié)調一致。
道家養(yǎng)生秘要:提氣運力,養(yǎng)肝開目。
第二十四式:轉身伏虎
右腳落地內扣左轉,左腳外擺擰轉,右掌自右經頭上方做撲按,左掌從右臂內鉆出撲按(圖48)。
動作要領:轉身須輕靈穩(wěn)健,左手在左膝前上方,右掌按于腹前,左右手形成矛盾力。
道家養(yǎng)生秘要:吐故納新,肺火消沉。
第二十五式:玉女獻書
雙掌前探,隨后向上向右托出,腰隨之右后擰轉,雙掌旋轉從左向右經腹前運至右側,右掌心向前,高與眉齊,左掌心向前高與胸齊(圖49)。
動作要領:勁如抽絲,擰裹合力。
道家養(yǎng)生秘要:龍虎相交,耳聰腦健。
第二十六式:葉底摘桃
腰左轉,雙掌連環(huán)向左前方撩出,左上右下,雙掌合力的同時,上右腳旱虛步(圖50)。
動作要領:身法運轉以腰為軸,兩掌纏絲松沉圓活。
道家養(yǎng)生秘要:九轉還丹,養(yǎng)氣補漏。
第二十七式:將軍掛印
抬右腿呈獨立步的同時,右手握拳上沖,拳心向內,左掌心向下護于襠前,落右腳呈馬步,右拳放于左掌心(圖51、52、53)。
動作要領:上沖下按之勁形成對立統(tǒng)一之勢,落步收拳整體合一。
道家養(yǎng)生秘要:回光返照,通腎利尿。
第二十八式:靈官架單鞭
左腳向左前方邁出,腳跟著地,雙掌向左前方捌出,復變雙采勁,右腳虛落跟進,雙手繼續(xù)自下向右上纏拿,右手變子午鉤手,左腳向左前方邁出呈弓步,左手經面前劃過向前推出(圖54~57)。
動作要領:此動作為陰陽連環(huán)暗腳的使用法,手法上則有擁、捌、擠、靠、拿之玄機。舉手投足俱要輕靈。
道家養(yǎng)生秘要:五氣朝元,去痰生津。
第二十九式:七星朝斗
扣左腳,右腳外擺,重心右移呈右弓步,左掌向上經面部向右劃弧,落于右腕部,右手子午鉤手與肩平,二目平視前方(圖58)。
動作要領:雙手形成上下左右的渾圓勁,蓄而待發(fā),七星拱月。
道家養(yǎng)生秘要:青龍歸位,玉液還丹。
第三十式:二仙傳道
右腿重心下降呈仆步,雙手如游龍戲水落于襠前,隨后左腿弓出呈左弓步,雙掌自下而上穿出,左手在前與肩高,右手在后與胸齊(圖59、60)。
動作要領:仆步變弓步要順隨連貫,雙手穿出要立肘松肩。雙掌如游龍戲水,前掌尖、鼻尖與腳尖三尖相對,形成內外三合之勢。
道家養(yǎng)生秘要:腰馬協(xié)調,心腎平和。
第三十一式:蛇雀爭雄
左腳內扣,右腳外擺,雙掌平行運至胸前,右掌心向下,左掌心向上,雙掌隨腹右轉舉過頭頂,在左右耳部劃圓而下擠靠左轉(圖61~63)。
動作要領:以腰帶手,擰轉鉆翻,把太極拳合抱之力由腰胯傳于雙掌。
道家養(yǎng)生秘要:手運乾坤,舒肝理氣。
第三十二式:五龍捧圣
右腿提起呈獨立步,右手握拳上沖,拳心向左,左手掌心向下護于襠前。右腳下落呈馬步,左手外纏,掌心向上,右手立拳落于左掌心(圖64、65)。
動作要領:整個身法、手法如蛇出洞,升降自如,穿攔提放,如履薄冰。
道家養(yǎng)生秘要:升降起落,消除疲勞。
第三十三式:龍步云手
右腳向左腳后倒插步,左手自右經面前向左云轉,右手則隨勢抱于腹前,左腳同時向左運步呈馬步,左手向左下運轉,右手自左下經面前向右云手棚出(圖66、67)。
動作要領:手眼身法步同時運動,上下一體,忌棱角之形。
道家養(yǎng)生秘要:云轉巧妙,活肩活腰。
第三十四式:獅子滾球
右手自左經面前向右下運動,左手向右做撲面掌,腰右轉,右手自右后向前轉動,左手外纏絲,掌心向上收于腹前,右手掌心向前高過頭頂(圖68、69)。
動作要領:雙手內外纏絲幅度要大,合勁時沉肩垂肘,氣吞山河。
道家養(yǎng)生秘要:奇經相通,八脈養(yǎng)精。
第三十五式:金蛇纏柳
右腳內扣,向左轉身,左腳向左前方邁步,雙掌自右向左雙纏絲,左手握拳環(huán)抱的同時,右腳跟步放于左腳后,右手按于左腕處,右腳向右邁步,左腳跟進放于右腳后,雙手自左經腹前向右上雙纏絲,右手握拳環(huán)抱,左手按于右手腕處(圖72~75)。
動作要領:此動作突出丹田鼓蕩,左右纏絲,如長江大海之勢,滔滔不絕,又似行云流水,須一氣呵成。
道家養(yǎng)生秘要:煉精化氣,氣清合道。
第三十六式:合太極(收式)
左腳后退,收右腳,雙手自然從身體兩側劃圓,經頭頂下按至丹田,復歸于子午訣,兩手合抱,吐納安神,復歸無極(圖76、77)。
動作要領:道家功夫以養(yǎng)氣、行氣、煉氣、凝神、布氣為要訣,突出性命雙修之法。故收式數(shù)分鐘不可冷飲冷浴。
作者:yunbaotang本文地址:http://www.ntlljf.com/bao/85400.html發(fā)布于 2024-01-10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孕寶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