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十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

博主:yunbaotangyunbaotang 2024-01-18 493 0條評論
摘要: 大家好,小宜來為大家講解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十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第1位網友觀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1987年面額五元。...

大家好,小宜來為大家講解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十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第1位網友觀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1987年面額五元。[大笑]

第2位網友觀點:

  提到“中國第一散戶”楊百萬,中國股民可謂無人不曉。但其“第一桶金”并非來源股市,而是來自國債買賣。

  在20世紀80年代,對許多人來說成為萬元戶都是遙不可及的目標時,原上海鐵合金廠職工楊懷定卻在1988年的國庫券買賣中名動天下,成為那個時代屈指可數的“百萬富翁”。楊懷定這三個字漸漸被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楊百萬”卻如雷貫耳。

  “談到國庫券買賣,不得不提到當年在資本市場頗有名氣的楊懷定。”原申銀萬國證券總裁闞治東在其自傳中寫到這段歷史時感慨良多。

  “楊懷定人長得粗粗實實,卻不乏上海人的精明。”他回憶道,“楊懷定是我們靜安證券業務部最早的一批客戶。他是不是當年發現國庫券淘金秘訣的第一人,我很難確認,但他肯定屬于當年國庫券買賣最活躍的那批人。”

  1981年1月16日,國務院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確定從1981年開始發行國庫券。當時規定“國庫券不得當作貨幣流通,不得自由買賣”。直到1988年3月,為了遏制國庫券的黑市交易,財政部提出了《開放國庫券轉讓市場試點實施方案》,允許國庫券上市流通交易。

  由于當時全國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庫券市場,由于經濟發展程度不同,一些試點城市的銀行為了周轉資金,往往會出現低于100元面值出售國庫券的現象,從而不同城市之間國庫券出現了套利空間。

  楊百萬自述,當年他發現城市之間的國庫券價格存在差價,就湊了10萬元到了安徽,從當地國庫券經營機構買入國庫券,再回上海賣給上海證券業務部,一倒手可以賺幾千元,于是,生意越做越大,后來還從上海保安公司請了保鏢同行。

  “從第一批7個試點城市到第二批54個試點城市,我的足跡幾乎遍及全國,最遠去過新疆、黑龍江。”楊百萬采用“螞蟻搬家”的方式把國庫券源源不斷地搬到上海,一年就賺了上百萬。——2010年10月27日《第一財經日報》#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都是怎么賺的#

第3位網友觀點:

  今日打掃屋子發現一張1984年發行的國庫券,面值5元,發行部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正面圖像為一架噴氣式飛機在農田上低空飛過,像是在噴灑農藥。不知道價值幾何?這一張能買住啥年貨?

  國庫券是國家為彌補國庫收支不平衡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由英國經濟學家和作家沃爾特·巴佐特于1877年發明,并首次在英國發行。因國庫券的債務人是國家,其還款保證是國家財政收入,所以它幾乎不存在信用違約風險,是金融市場風險最小的信用工具。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支援解放戰爭,迅速統一全國,以利于安定民生,恢復和發展經濟,中央人民政府采取發行了我國首批國庫券。國庫券采用不記名形式,無須經過背書就可以轉讓流通。

  國庫券的利率一般雖低于銀行存款或其他債券,但又規定國庫券的利息可免交所得稅,且期限短、流動性強、安全性高,因此綜合考慮投資國庫券可獲得比較客觀的較高收益。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調節經濟的手段工具越來越豐富,如今國庫券更多的人用來收藏。南陽的朋友們你家里還有國庫券嗎?

  #辭舊迎新打卡挑戰活動# #南陽頭條# #財經#

第4位網友觀點:

  【中國“第一股民”楊百萬的發家史】1989年7月的一個交易日,上海靜安證券門市部迎來了一個人。幾個工作人員看到他,熱情地圍上來:“老楊,多日不見,今天買什么?國庫券嗎?”

  他們口中的老楊笑而不語,正式開市后,他包圓了這家門市部所有待售的股票,令門市部轟動了。

  老楊更有名的稱呼是楊百萬,真名楊懷定。作為中國證券市場最早的參與者、實踐者和見證者,草根出身的楊百萬被媒體定義了很多個“第一”:第一個從事大宗國庫券異地交易的個人,第一個因為證券投資而積累巨額財富且廣為人知的草根,第一個進入高等學府傳道授業的散戶大佬。

  祖籍江蘇鎮江的楊百萬,最初是上海鐵合金廠的一名倉庫保管員。江浙風土浸淫的商賈思維,不甘清貧和中年危機,都給了楊百萬尋求人生突破口的動力。但那個年代獲取信息的正規渠道不多,一頁頁翻報紙的笨法子成為了楊百萬挖掘投資機會、主題和把握交易節奏的訣竅。

  “我的投資事業是從看報紙開始,報紙里邊有黃金。”楊百萬在接受美國《時代雜志》、《新聞周刊》等媒體報道時多次表示。

  從楊懷定到楊百萬,他抓住了兩條改變命運的重要信息,一涉國庫券,二和股票有關。

  1988年4月的一天,他在《人民日報》看到一則報道:經國務院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地內的公民可以自由買賣國庫券。

  楊百萬找了一家銀行打聽,當時全國有6個城市可以買賣國庫券,離上海最近的是安徽合肥。他去查《安徽日報》,發現在上海100元面值的國庫券賣102-103元,而合肥同種國庫券只買100元,存在明顯差價。

  楊百萬取出存款,又從親友處借了9萬元,第二天換上一身舊衣服,夾了一個裝滿錢的舊黑包,坐了13個小時的火車,從合肥當地銀行買了國庫券之后又熬了一宿趕回上海,來回兩天的折騰,第一次倒騰國庫券掙了1060元,當時上海工人人均年收入200-300元。

  慢慢的,楊懷定通過倒騰國庫券變成了楊百萬,但他實現更高速度的財富膨脹還是從看電視新聞、買股票開始。

  1989年,國內宏觀經濟的治理整頓初見成效,但缺乏活力,市場上不少生產資料、消費產品賣不出去,工廠停工,工人下崗。國家決定放松銀根,下調貸款利率。

  “中央電視臺一天三次不停播放這條消息,銀行利率下調,流向社會的錢就會增加,物價上漲,錢就會貶值,怎么樣才能更好的保值增值呢?”楊百萬冥思苦想了好久。

  后來他想到,銀行利率降了,說明國家鼓勵居民多消費,間接地也會鼓勵工廠多生產、多投資,那么股票這種投資證券也會漲。故事前面的那一幕就此發生。

  2007年7月20日,楊百萬上《魯豫有約》接受主題為“股民沉浮記”的采訪,陳魯豫問他:“錢怎么那么喜歡你呢?”他笑道:“我比別人多留一個心眼”。

  時勢造英雄,在中國資本市場剛剛啟動的階段,大部分人的投資意識還很薄弱,像楊百萬這樣通過有限的公開信息中捕捉商機、提前搶跑的人,就算對信息的理解和運用非常簡單,也能借勢改變命運。

  當前,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豐富,遠勝楊百萬當年,卻鮮有人能復制他的財富之路。

  除了時運之外,有一點不容忽視:信息沒有階層,但獲取信息的人卻有。專業投資者能從經濟現象、數據模型中推演未來走勢先行介入,具備信息優勢的內幕交易、違規操縱者能在暗處布局。作為普通投資者,當一些信息被推送到我們眼前、引起關注時,可能已經被price in到價格里。#“中國第一股民”楊百萬去世#

本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十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