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簡介和有關事跡(張騫簡介)
您好,今天小編胡舒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張騫簡介和有關事跡,張騫簡介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張騫(?~前114午),漢中郡城固(今陜西城固縣)人。
2、西漢杰出的外交家、古“絲綢之路”的開辟者。
3、漢武帝時期,為聯合大月氏以夾攻匈奴,遂募使使大月氏,張騫以郎官應募。
4、建元三年(前138),張騫率眾一百余人向西域進發,西行途中,為匈奴人俘虜,拘禁十年之久,為匈奴人做苦工,牧羊、放馬等。
5、十年中,他精心保管使者節杖,牢記著使命。
6、后乘機逃脫,西行數十日到達大宛。
7、那時大月氏已自伊犁河流域遷到中亞,張騫乃經康居到達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流域)。
8、當地氣侯適宜,物產豐富,生活已獲安定的大月氏人,不愿東返與匈奴作戰。
9、張騫沒有達到聯合大月氏的目的,住了一年只好東返歸國。
10、歸途中又為匈奴俘虜,被禁一年多。
11、因匈奴內部發生了內亂,張騫乘機逃出。
12、元朔三年(前126),張騫回到長安。
13、這時只剩他和堂邑父兩人。
14、漢武帝封他為太中大夫,張騫使大月氏的往返途中,將西域的山川地理,風土民情記了下來,使漢朝廷第一次了解到西域的真實情況,司馬遷把他此行稱為“鑿空”。
15、元朔六年(前123),張騫以校尉之職隨衛青出擊匈奴。
16、由于他熟悉匈奴地形,具有豐富的沙漠行軍經驗,引導漢軍在沙漠中找到了水草,使這次戰爭取得了勝利,以功被封為“博望侯”。
17、元狩二年(前121),張騫與李廣俱出右北平抗擊匈奴,因錯過行軍日期,被奪了“博望侯”爵位。
18、元狩四年(前119),匈奴被漢軍打敗,張騫受命為中郎將,率將士300人,牛羊萬頭,幣帛數千萬,第二次出使西域,以聯絡烏孫,共抗匈奴,并與西域各國聯系。
19、張騫到達烏孫,勸說烏孫東返曾被匈奴強占的故地,烏孫沒有答應。
20、他又派副使,分別去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聯絡。
21、元鼎二年(前115)偕同烏孫使者返抵長安。
22、公元前114年,張騫因病去世。
23、隨后,被張騫派到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安息等國的副使,也陸續偕同各國使者來到長安。
24、從此,漢王朝與西域各國建立了長期的友好交往關系。
25、幾年后,漢嫁江都王建女細君于烏孫,漢、烏聯姻終于實現了。
26、張騫的兩次出使西域,是漢朝同西域36國建立了友好的關系,開辟了中西通商道路--“絲綢之路”。
27、這條通道,使中原和西域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日益興盛起來。
28、西漢王朝的統治由此擴展到了西域一代。
29、張騫就是這條“絲綢之路”的開辟者。
30、張騫墓在今城固縣西博望鄉,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1、墓前豎有石碑三通,正中一通大書“漢博望侯張公騫墓”,系清朝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書立。
32、張騫通西域十三年背井離鄉,西域探險,換來千年不朽的英名。
33、他無意中做了中華文明的第一位使者...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
34、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
35、他們說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
36、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
37、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
38、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系,這不是等于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于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聯絡。
39、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
40、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41、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征。
42、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征。
43、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44、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
45、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占領的地界。
46、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
47、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48、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么嚴。
49、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50、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51、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
52、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
53、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并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54、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后,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
55、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56、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
57、但是他們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
58、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59、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
60、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61、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
62、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
63、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
64、”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65、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
66、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
67、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
68、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
69、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
70、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東部)。
71、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
72、他愿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73、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系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74、到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愿意向匈奴進貢納稅。
75、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
76、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77、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
78、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
79、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
80、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81、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于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82、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83、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
84、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85、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
86、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
87、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
88、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89、打那以后,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
90、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
91、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后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92、張騫通西域十三年背井離鄉,西域探險,換來千年不朽的英名。
93、他無意中做了中華文明的第一位使者...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
94、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
95、他們說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
96、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
97、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
98、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系,這不是等于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于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聯絡。
99、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
100、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101、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征。
102、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征。
103、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104、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
105、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占領的地界。
106、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
107、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108、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么嚴。
109、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110、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111、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
112、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
113、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并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114、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后,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
115、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116、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
117、但是他們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
118、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119、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
120、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121、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
122、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
123、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
124、”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125、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
126、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
127、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
128、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
129、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
130、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東部)。
131、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
132、他愿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133、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系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134、到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愿意向匈奴進貢納稅。
135、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
136、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137、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
138、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
139、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
140、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141、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于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142、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143、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
144、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145、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
146、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
147、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
148、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149、打那以后,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
150、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
151、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后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152、張騫通西域十三年背井離鄉,西域探險,換來千年不朽的英名。
153、他無意中做了中華文明的第一位使者...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
154、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
155、他們說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
156、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
157、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
158、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系,這不是等于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于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聯絡。
159、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
160、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161、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征。
162、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征。
163、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164、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
165、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占領的地界。
166、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
167、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168、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么嚴。
169、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170、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171、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
172、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
173、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并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174、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后,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
175、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176、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
177、但是他們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
178、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179、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
180、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181、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
182、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
183、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
184、”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185、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
186、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
187、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
188、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
189、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
190、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東部)。
191、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
192、他愿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193、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系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194、到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愿意向匈奴進貢納稅。
195、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
196、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197、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
198、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
199、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
200、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201、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于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202、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203、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
204、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205、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
206、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
207、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
208、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209、打那以后,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
210、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
211、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后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212、張騫通西域十三年背井離鄉,西域探險,換來千年不朽的英名。
213、他無意中做了中華文明的第一位使者...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
214、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
215、他們說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
216、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
217、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
218、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系,這不是等于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于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聯絡。
219、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
220、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221、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征。
222、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征。
223、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224、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
225、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占領的地界。
226、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
227、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228、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么嚴。
229、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230、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231、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
232、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
233、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并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234、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后,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
235、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236、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
237、但是他們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
238、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239、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
240、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241、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
242、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
243、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
244、”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245、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
246、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
247、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
248、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
249、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
250、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東部)。
251、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
252、他愿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253、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系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254、到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愿意向匈奴進貢納稅。
255、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
256、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257、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
258、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
259、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
260、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261、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于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262、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263、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
264、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265、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
266、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
267、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
268、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269、打那以后,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
270、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
271、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后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272、張騫時間:2005年11月1日13:11來源: 作者:djh 票數:0等級: 點擊:103你知道著名的“絲綢之路”是誰開拓的嗎?是西漢時期偉大的探險家--張騫。
273、張騫(?--前114),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陜西省城固縣)人。
274、公元前139年,他受漢武帝委派率人前往西域,尋找并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275、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
276、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
277、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
278、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后,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
279、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280、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會輕易放過。
281、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并由匈奴人嚴加管制。
282、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
283、但是,張騫堅貞不屈。
284、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285、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
286、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
287、由于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饑挨餓,干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
288、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饑,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289、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于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
290、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系。
291、但苦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
292、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
293、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
294、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
295、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愿再東進和匈奴作戰。
296、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297、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后又設計逃出,終于歷盡千辛萬苦,于13年后回到長安。
298、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299、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
300、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
301、并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
302、但由于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
303、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
304、并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305、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作者:yunbaotang本文地址:http://www.ntlljf.com/bao/90630.html發布于 2024-01-18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孕寶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