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的詩意思是什么(長相思的詩意是什么)

博主:yunbaotangyunbaotang 2024-01-22 428 0條評論
摘要: 您好,今天小編胡舒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長相思的詩意思是什么,長相思的詩意是什么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長相思·山一程目錄 作品概況 作品原文 作品注...

您好,今天小編胡舒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長相思的詩意思是什么,長相思的詩意是什么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長相思·山一程目錄 作品概況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釋 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編輯本段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長相思·山一程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體裁:詞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長相思·山一程① 山一程, 水一程。

2、 身向榆關那畔行,② 夜深千帳燈。

3、 風一更, 雪一更。

4、 聒碎鄉心夢不成,③ 故園無此聲。

5、[1] 編輯本段作品注釋 走過一條山路,走過一條水路,正向榆關那邊走去。

6、夜深了,人們在帳篷里點燈。

7、晚上又刮風又下雪,聲音嘈雜打碎了我思鄉的夢,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

8、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也。

9、 【榆關】即今山海關 【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10、 【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

11、 【更】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

12、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

13、 【聒】聲音嘈雜,使人厭煩。

14、 【故園】故鄉 【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15、 解釋: 我扈駕赴遼東巡視,隨行的千軍萬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蕩蕩,向山海關進發。

16、入夜,營帳中燈火輝煌,宏偉壯麗。

17、夜已深,帳篷外風雪交加,陣陣風雪聲攪得人無法入睡。

18、作者思鄉心切,孤單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惱之意:家鄉怎么沒有這么煩亂的聲音呢?(“故園無此聲”看似無理實則有理,故園豈無風雪?但同樣的寒霄風雪之聲,在家中聽與在異鄉聽,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

19、)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天涯羈旅最易引起共鳴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異鄉、夢回家園的意境,信手拈來不顯雕琢,難怪王國維評價“容若詞自然真切”。

20、 這首詞更可貴的是纏綿而不頹廢,柔情之中露出男兒鎮守邊塞的慷慨報國之志。

21、一句“夜深千帳燈”不愧“千古壯觀”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納蘭性德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此篇及《如夢令·萬丈穹廬人醉》即作于出關前后的途中。

22、[2] 清初詞人于小令每多新創意境。

23、這首《長相思》以具體的時空推移過程,及視聽感受,既表現景象的宏闊觀感,更抒露著情思深苦的綿長心境,是即小見大的佳作。

24、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復疊吟哦中,展示出與家園的空間阻隔不斷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嚴重增大,空間感與鄉情構成尖銳沖突。

25、正在這種行進方向和心緒逆反背離中駐營夜宿,“夜深千帳燈”,似是壯偉景觀,實乃情心深苦之寫。

26、白日行軍,跋涉山水,到夜深時仍燈火通明,難入夢鄉,這是因思鄉而失眠。

27、于是轉入下片鄉情思戀之筆。

28、“一更”又“一更”的重疊復沓,于聽風聽雪的感覺中推移著時間過程,時間感知于鄉情的空間阻隔而心煩意亂,怨夜太長。

29、說“聒碎鄉心夢不成”,其實是作者鄉心聒碎夢難成,情苦不寐,只覺得風聲雪聲,聲聲扣擊入心窩,難以承受。

30、在“鄉園”時是不會有這種令人痛苦的聲響的。

31、將主觀因素推諉客觀,語似平淡,意更深沉。

32、此類遷怒歸咎于風雪聲寫法,心理情態能充分表現出來。

33、看似無理,反見情癡,愈是無理之怨,其怨愈顯沉重。

34、疊句和數字“一”、“千”的運用強化著視、聽覺感受中的焦慮,怨懟,幽苦,亦是此詞值得辨味的佳處。

35、納蘭性德身為一等侍衛,卻極厭煩“扈從”公差,于是構成傳統羈旅題材的又一種類型。

36、[1] 蔡篙云《柯亭詞論》評價說:“納蘭小詞,豐神迥絕。

37、”“尤工寫塞外荒寒之景,殆馗從時所身歷,故言之親切如此。

38、”這就是說由于納蘭性德身歷此情此景、故其筆下的塞外風光更為親切感人。

39、王國維說:“‘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懸明月’,‘長河落日圓’,此中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求之于詞,唯納蘭性德塞上之作,如《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如夢令》之‘萬帳彎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差近之。

40、”點到了此篇獨到之處,盛贊它的“千古壯觀”。

41、嚴迪昌在《清詞史》中說:“‘夜深千帳燈’是壯麗的,但千帳燈下照著無眠的萬顆鄉心,又是怎樣情味?一暖一寒,兩相對照,寫盡了一己厭于扈從的情懷。

42、”是說此種況味,此種情調表現了納蘭性德深層的傷感、痛苦的內心世界。

43、[2]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4-1685),初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

44、滿洲正黃旗人,納蘭明珠之子。

45、1676年(康熙十五年)進士,選授三等侍衛,尋晉為一等。

46、著有《通志堂集》,詞作先有《側帽》一集,后增補為《飲水詞》,后人匯輯本則稱《納蘭詞》,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

47、又與顧貞觀合輯《今詞初集》一選,為清初文人詞選中著名之本。

48、納蘭性德性情穎敏,多愁善感,不類貴族子弟。

49、詞風真摯自然而多凄惻哀艷,悼亡之作尤稱絕調。

50、向有滿洲詞人第一之譽,為清詞大家之一。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