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mv(魔力呦呦)
大家好,小宜來為大家講解下。魔力mv,魔力呦呦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十畝之間》是當時我們預備詩經吟誦群學的第一首詩,優美的旋律在魏俊梅老師聲音中歡快地釋放,短短30個字的《十畝之間》魏老師用千字文跟大家絮叨著詩外的話,用了差不多四分鐘一遍遍地反復著這30個字。她的用意我懂,她是希望大家能懂得現世知足,好好享受今生為人的幸福。
那一周,雖然這首詩的吟誦成了空閑時最有滋味的小品,一得空就會吟誦上幾遍,但我一直快樂不起來,我的家鄉是蠶農,目極處便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桑地,每次一吟誦我就想起了家鄉,想起了那些父輩們日日夜夜在桑地忙碌的身影,想起那片桑田里的故事。
我居住的村子叫林桑場,家家戶戶都以養蠶為生。一到春天,一大片一大片的桑地總是如綠毯一樣鋪到家門口。而桑地里藏著的便是一大堆的故事,捉迷藏有時、追肥有時、采桑葉有時、剪枝捆條有時……可印象中最深刻的還是桑椹成熟時。那些日子里,細碎的陽光為桑地綴上了點點碎金,微風輕拂,夾雜著縷縷香甜的桑果味兒,總能把我的小魂兒勾走。“哥,快點兒,快來啊,這里好多又黑又大桑果兒。”放學后,看大人還在廚房忙碌著,便捧著咕咕叫的肚子,和哥哥一起扎進門口的桑地里。陽光下,我和哥哥在一片高高矮矮的桑樹間穿梭,嬌小的身影若隱若現。
翠綠的葉子鋪滿了枝頭,那一副不可一世的勁兒可著實不可小看了。葉與葉之間挨得十分緊密,濃密的桑葉間便嵌著一顆一顆的桑果,紅的、紫的、綠的、細長的、飽滿的,參差著掛滿了枝條,隱隱還散發著一種淡紫色的光。風一吹,一些熟透了的就簌簌的落一地。那些被綠意遮掩著的,怎么也逃不過我的火眼金睛,隨著一股清香鉆入鼻翼,每每我都深吸一口氣,貪婪地吮吸著,不由就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住,稍稍一用力,它便搖晃著跌入了我的手中。有時直接放入口中,有時拿它在袖口上輕輕地擦拭一下,可想那些熟了的桑果,又怎能經得起碰,很多時候才挨著袖口,一團紫色便暈開了。顧不得后果,趕緊放入口中細細咀嚼,任由涼絲絲的清甜在唇齒間彌漫,然后順著喉嚨向下滑去,很快就貫穿了全身。
晴朗的正午早浸沒在香甜的桑果味兒中了。回到家,那小嘴唇兒全變紫紅色了。牙齒上、衣領上,袖口上,褲子上,全沾上了紫,足足一個小吸血鬼的模樣。我和哥哥齜開嘴笑著,相互看上一眼,都知道帶著這身“色”,又少不得挨罵了,現在想來也難怪,桑果的汁沾到衣服上,想清洗干凈,那還真得費上點力氣。可第二天,我們仍然抵抗不了桑果的誘惑……那份急切和貪戀也只屬于童年了。
“晴采桑,雨采桑,田頭陌上家家忙。去年養蠶十分熟,蠶姑只著麻衣裳!”古詩《采桑曲》生動地描寫了農家采桑的繁忙和喜悅。小時候,我們家一年要養三到四季蠶,那個年代,爸爸,媽媽都有各自的工作,可為了讓我們生活得更好,他們硬是每年養上幾季蠶。雖說每季蠶的周期也就四五十天時間,可在他們在工作之余披星戴月,迎風沐雨的故事里,我知道更多的是愛。
那時,對于他們的辛勞,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放學后,媽媽匆忙趕回家,換下工作服,便戴上手套鉆進桑地采桑葉或是去蠶房喂蠶的樣子。因為這樣的“秀”,媽媽沒少受鄉人笑話,可媽媽卻從沒有因為他們而改變過。長大后,我知道這是媽媽疼愛自己的方式,也是給我最好的教育。
光陰在交替,時間在前行。如今,童年早成了無法追溯的過去,老宅和桑地都不見了,可縈繞在心頭的記憶,卻永久地貯藏在心間。在跟著全國吟誦群再次吟誦《十畝之間》時,我再一次看到了過去,于是,整個人就真的回到了過去,回到了三千年前,暮靄漸起時,我,我們 ,還有她們走在了一起。
說了你可能不信,這段時間,每周末我負責接送女兒,要知道來去都是高峰期,哪 一次少得了一個小時,可我在車上吟誦過多少回《十畝之間》、《摽有梅》,我自已都不記得了,是一種不自覺的循環模式,那樣的時光,似乎塞車的心情都是有質感和生命感的。
這兩天深圳是臺風天,圓規來了。晚上,我一個人聽了四五個小時的《十畝之間》吟誦,跟吟了不下二十遍,竟然把自己聽歡喜了,又把自己聽哭了,這哭可不是難過,是感動、是感恩,是知足。詩經的文字真是有著神奇的魔力。似乎就一瞬間,你突然就更加懂得魏俊梅老師說的話了,越吟,你會越幸福;越吟,你會越知足,你會著急地想把這份愉悅與知足傳遞給身邊的人,讓他們也活在當下,不為金錢名利而奔波勞累,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態和生命質量。
昨天魏老師發在群里的關于遼寧盤錦六和聚賢素食齋員工們一邊干活一邊吟誦《十畝之間》的畫面,一群人在勞作時悠哉悠哉,樂在其中的場景打動了很多人。我相信,是詩經里的慢生活喚醒了大家沉睡的詩性,讓更多人把日子過成了詩。從而遇見了最美的自己。
本文魔力mv,魔力呦呦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者:yunbaotang本文地址:http://www.ntlljf.com/bao/94626.html發布于 2024-01-25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孕寶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