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魚變白怎么回事(鸚鵡魚水溫多少度最佳)
鸚鵡魚是常見的一種觀賞魚,因色彩和鸚鵡一樣絢麗且嘴型酷似鸚鵡嘴而得名,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鸚嘴魚科鸚嘴魚屬魚類,一種是紅魔鬼魚和紫紅火口魚雜交形成的,下面來看一看鸚鵡魚變白怎么回事吧!
一、水溫過低
鸚鵡魚變白可能是水溫過低引起的,原因是鸚鵡魚對水溫和水溫變化非常敏感,生存臨界水溫20~35℃,最適生存水溫25~28℃,若水溫長期低于25℃鸚鵡魚就會逐漸褪色變白,另外水溫急劇變化超過0.5℃以上鸚鵡魚也會因應激反應而變白。
二、水質過差
鸚鵡魚變白可能是水質過差引起的,雖然鸚鵡魚對水質的適應力極強,從弱酸性水到中性水都能良好的生長,但更喜清澈的弱酸性軟水,最適pH值5.5~7.0,最適硬度7~8,若水質長期過差鸚鵡魚就會逐漸褪色變白。
三、注射色素
鸚鵡魚變白可能是注射色素引起的,事實上很多鸚鵡魚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艷麗,只不過是商家采用注射色素等手段形成的,注射的色素在鸚鵡魚體內能留存很長的時間,但必須投喂增色餌料,否則過不了多久鸚鵡魚就會逐漸褪色變白。
四、應激反應
鸚鵡魚變白可能是應激反應引起的,例如鸚鵡魚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時就很容易引起應激反應,最常見的表現就是逐漸褪色變白,對應這種情況一般不需要過于擔心,只要等鸚鵡魚適應新環境慢慢就會恢復艷麗的體色。
五、飼料不適
鸚鵡魚變白可能是飼料不適引起的,雖然鸚鵡魚是雜食性魚類,幾乎什么都吃,但偏愛小型活食,若長期只投喂一種飼料很容易導致鸚鵡魚逐漸褪色變白,一般建議以配合顆粒飼料為主并不定期投喂紅蟲、水蚤、豐年蝦等鮮活飼料。
六、病蟲危害
鸚鵡魚變白可能是病蟲危害引起的,例如白點病、黑斑病等都可能引起鸚鵡魚變白,對于白點病可用五萬分之一硫酸銅和硫酸鎂再加1%的食鹽混合溶液浸洗20~30分鐘,黑斑病可用3ppm孔雀石綠或次甲基藍浸洗10~20分鐘。
七、受到驚嚇
鸚鵡魚變白可能是受到驚嚇引起的,例如拍打魚缸或換水時動靜太大都可能導致鸚鵡魚受到驚嚇而褪色變白,對于這種情況引起的鸚鵡魚變白不必過于擔憂,只要保持環境安靜過一段時間鸚鵡魚就會重新恢復成艷麗的體色。
綜上所述,鸚鵡魚變白的原因主要有七種,其一是水溫過低或溫差過大,其二養鸚鵡魚的水質過差,其三是人工注射的色素消散,其四是鸚鵡魚出現了應激反應,其五是鸚鵡魚的飼料不合適,其六是鸚鵡魚受到了病蟲危害,其七是鸚鵡魚受到了驚嚇。
鸚鵡魚是常見的一種觀賞魚,因色彩和鸚鵡一樣絢麗且嘴型酷似鸚鵡嘴而得名,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鸚嘴魚科鸚嘴魚屬熱帶魚類,一種是紅魔鬼魚和紫紅火口魚雜交形成的,下面來看一看鸚鵡魚水溫多少度最佳吧!
一、魚種論述
鸚鵡魚因色彩和鸚鵡一樣絢麗且嘴型酷似鸚鵡嘴而得名,學名洛神頸鰭魚,俗稱鸚哥魚、鸚嘴魚、紅楔鯛等,在生物學分類上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鱸形目、?鸚嘴魚科、鸚嘴魚屬熱帶魚類,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常作觀賞魚飼養在水族箱中。
二、棲息環境
鸚鵡魚水溫25~28℃最佳。鸚鵡魚是熱帶魚類,喜棲息在熱帶和亞熱帶深度30~50米的礁沙混合區,對水溫變化非常敏感,生存臨界水溫20~35℃,最適生存水溫25~28℃,水溫長期低于21℃鸚鵡魚會生長不良,若水溫變化超過0.5℃也容易引起應激反應。
三、攝食習性
鸚鵡魚是雜食性魚類,幾乎什么都吃,例如藻類、面包屑、麩皮、糠餅、紅蟲、水蚤、豐年蝦、配合顆粒飼料等,偏愛攝食小型活餌,人工飼養主要以配合顆粒飼料為主,但要不定期補飼紅蟲、豐年蝦等鮮活飼料,否則鸚鵡魚可能無法維持色彩艷麗的體色。
四、飼養方法
1、魚缸:鸚鵡魚常見個體20~50厘米,最大個體可達120厘米以上,一般建議用中大型水族箱飼養,對魚缸材質沒有什么要求,不管是玻璃魚缸、陶瓷魚缸還是塑料魚缸均可。
2、水質:鸚鵡魚對環境的適應力極強,從弱酸性水到中性水都能良好的生長,但對水溫非常敏感,最適生長水溫25~28℃,水溫過低或水溫變化過大時很容易產生應激反應。
3、喂食:鸚鵡魚是雜食性魚類,幾乎什么都吃,偏愛小型活食,人工飼養主要以顆粒飼料為主,不定期補飼紅蟲、豐年蝦等鮮活飼料,每天投喂兩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4、換水:鸚鵡魚要定期換水以保證水質,否則容易因水質過差而誘發病害,夏季3~4天換一次水,春、秋季每周換一次水,冬季每半個月換一次水,每次換約三分之一的水。
作者:yunbaotang本文地址:http://www.ntlljf.com/bao/151260.html發布于 05-28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孕寶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