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十惡(佛教中的十惡最后一惡是)

博主:yunbaotangyunbaotang 2023-10-15 781 0條評論
摘要: 一、佛教的十惡是什么二。佛教的十惡是什么?“十惡”,最初佛教中的一個用語,指十種當(dāng)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yè),故又稱“十惡業(yè)道”。至于“十惡”的具體內(nèi)容,《佛說未曾...

一、佛教的十惡是什么

二。佛教的十惡是什么?

“十惡”,最初佛教中的一個用語,指十種當(dāng)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yè),故又稱“十惡業(yè)道”。至于“十惡”的具體內(nèi)容,《佛說未曾有經(jīng)》中說:“起罪之由,為身、口、意。身業(yè)不善:殺、盜、邪淫;口業(yè)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yè)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今當(dāng)一心懺悔。”行“十惡”而程度嚴重的,據(jù)說要受大苦報。與“十惡”之說相對應(yīng),佛教中亦有“十善”之說。十惡十善之說見于佛教大、小乘中的諸多經(jīng)典,如東晉僧伽提婆譯的《增一阿含經(jīng)》卷四四中就有“由此十惡之報,致此殃。是故比丘,當(dāng)離十惡”這樣的經(jīng)文。另外,“十惡十善”之說早在隋朝以前就已在民間廣泛流傳,如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中即曰:“行十惡者,受于惡報;行十善者,受于善報。”
而在我國古代的封建刑法制度中亦有“十惡”之名,它是在西漢的“大逆不道不敬”罪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北齊河清三年,尚書令、趙郡王等奏上《齊律》十二篇,“列重罪十條: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nèi)亂。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而到了隋開皇初年,隨著佛教的興盛,封建統(tǒng)治者遂將佛教之中的“十惡”之名引入律法,以之代替了《齊律》中的“重罪十條”,“十惡”之罪名遂正式出現(xiàn),如《隋書·刑法志》第二十五卷中即載:“開皇元年……更定新律(指《開皇律》)……又置十惡之條,多采后齊之制,而頗有損益。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nèi)亂。犯十惡及故***獄成者,雖會赦猶除名。”至于“十惡”之罪的具體內(nèi)容,《唐律疏議》中有詳細的規(guī)定(引文略)。由于“十惡”之罪直接危害了封建專制制度的核心——君權(quán)、父權(quán)、神權(quán)和夫權(quán),所以自隋代在《開皇律》中首次確立“十惡”之罪以后,歷代封建法典皆將之作為不赦之重罪,因此,民間遂有“十惡不赦”之說。□劉書龍

“十”在語境中表示最多、全了、滿了。十惡不赦,那就是惡貫滿盈了。“十惡不赦”,常用來形容罪大惡極、不可寬恕的人。古人往往給敵人列上十大罪名,以便出師有名。

其實,“十惡”真有律法規(guī)定的十條大罪,始見于一千三百年前的北齊法律。隋、唐把這十條大罪的內(nèi)容略加增刪,正式定名為“十惡”寫在法典的最前面,以示嚴重。以后經(jīng)歷宋、元、明、清各代,都規(guī)定犯了“十惡”罪不能赦免。

古代“十惡”罪的內(nèi)容是:
1.謀反,指企圖推翻朝政。這歷來都被視為十惡之首。
2.謀大逆,指毀壞皇室的宗廟、陵墓和宮殿。
3.謀叛,指背叛朝廷。
4.惡逆,指毆打和謀殺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長。
5.不道,指殺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
6.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嚴。通常為偷盜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偽造御用藥品以及誤犯食禁。
7.不孝,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間結(jié)婚、作樂等。
8.不睦,即謀殺某些親屬,或女子毆打、控告丈夫等。
9.不義,指官吏之間互相殺害,士卒殺長官,學(xué)生殺老師,女子聞?wù)煞蛩蓝慌e哀或立即改嫁等。
10.內(nèi)亂,親屬之間通奸或***等。

這是封建時代的產(chǎn)物,其內(nèi)容一部分在今天是不能接受的。但由于“十惡”成為“不赦”之罪,影響深廣,人們一接觸到罪惡大、不可寬恕的事情,很自然地就稱為“十惡不赦”。

【成語】十惡不赦
shí è bù shè
解 釋 十惡:指十種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即:謀反、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nèi)亂。指罪惡極大,不可饒恕。
出 處 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這藥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惡不赦。”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仆審現(xiàn)在所出書,無不大害青年,其~之思想,令人肉顫。”
近義詞 罪大惡極、罪該萬死
反義詞 罰不當(dāng)罪、立功贖罪

三。佛教中的十惡是什么

四。十惡是什么?

佛教中的十惡是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慳貪、嗔恚、邪見。是招苦果之業(yè)因。是身口意所行的十種惡行為,又作十不善業(yè)道。  

  十惡業(yè)之殺生(身造者)  

  殺生者,謂自殺,亦教人殺,斷害一切眾生之物命也。凡是殺蚊蟲殺螞蟻,這也是殺生。殺牛殺豬,也是殺生。雖然殺生,可是業(yè)報不太嚴重,為什么?因為畜生太愚癡,一時找不到殺主。即使找到,也無法報仇雪恨。可是天地間的因果律是公平的,在不知不覺、不因不由之中,就撞上你了,就教你生一種怪病,用病痛來折磨你,這是消極的復(fù)仇法。

  好像現(xiàn)在患癌癥的人,多數(shù)是因前生或今生殺業(yè)太重的緣故,而得了這種絕癥。殺業(yè)之中,唯獨***的業(yè),最為嚴重。被殺的人,成為冤鬼,時刻跟著你。此仇不報,不甘罷休,一定要找機會報仇。凡是***的人,一定受法律的制裁。或者心神不寧,坐立不安,飽受環(huán)境的威脅,不久即將精神崩潰,不是死亡,便是發(fā)狂。

  佛教提倡不殺生而積極護生。《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云:「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業(yè),應(yīng)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

  十惡業(yè)之偷盜(身造者)  

  偷盜者,謂竊取他人一切財物也。于身、口、意十種惡業(yè)中,與殺生、邪淫同屬身業(yè)。凡是偷盜的人,常生恐懼心,所謂“賊人膽虛”。若是沒有行竊的行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有什么可怕?所行所作,光明磊落,怕什么?

  所謂不偷盜,包括一切有主人的東西我們都不能亂動,不能占便宜,把別人的東西據(jù)為己有,否則即是偷盜。比如進別人房間,門是關(guān)著的,不管這人是你的什么人,哪怕是妻子兒女,你也要敲敲門,同意了才能進去。別以為是你的自己人就可以破門而入。告訴你,這也是偷盜的行為,別人不在就算偷盜行為,別人要在的話就是搶劫了,搶劫別人休閑的空間。所以我們經(jīng)常要反省自己,有時候一個念頭自私自利,就不免犯了盜竊,比如看見家人的錢或東西放在那兒,心里認為是自己人,無所謂,順手拿來放在自己包里,這也是盜竊。

  十惡業(yè)之邪淫(身造者)  

  邪淫者,謂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

  出家人絕對禁止行淫,在家人(除夫妻之外) 不可邪淫。不可以一天到晚打淫欲的妄想,胡思亂想,想到頭發(fā)白了,牙齒掉了,嗚呼哀哉!那就不想了。等到來生,繼續(xù)的想,川流不息的想,生生世世的想,所謂“為淫欲而生,為淫欲而死”。

  以前有一個信徒很愛打扮,我告訴她說要儉樸。她說不對,為什么呢?因為佛菩薩都是那樣打扮的。我告訴她,說那是因為佛菩薩的像是人塑的,佛菩薩是無相的,他的像是隨眾生的心示現(xiàn)的。外表的美只是暫時的,真正的美是內(nèi)在透露的心靈美。

  兩個人結(jié)婚在一起生活不是為了占有,而是要互相信任理解,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佛教之所以強調(diào)離邪行這一點,是因為這些東西是造成家庭破裂的根源,而家庭的不穩(wěn)定就會造成社會的很多問題。

  十惡業(yè)之妄語(口造者)  

  妄語者,謂好造虛言誑惑他人也。

  妄語,就是說假話、謊話。愛打妄語的人,不相信任何人所說的話。因為自己不說真實話,故以為任何人也不說真實話。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盡說騙人的妄語,也認為人人都說騙人的話。

  我們平時不要說假話,要給人留下一個誠實的印象,不要讓人覺得:哎,別聽他的,那個人鬼話連篇,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來。那就說明肯定是你經(jīng)常騙人,別人對你已經(jīng)失去信任了。當(dāng)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做到不妄語很難,為什么?要得罪人。這也是我們遇到的難題,所以佛法說如果動機是善良的,是為了幫助別人,這樣的假話也是可以說的。離妄語,就是說我們說話不要依據(jù)自己的個人喜好,處處要以理為先,公平正直。保持好這種公正的心態(tài)。

  十惡業(yè)之綺語(口造者)  

  綺語者,謂乖背真實,巧飾言辭,令人好樂也。綺語,就是說花言巧語、下流話、挑逗、調(diào)侃、調(diào)戲性質(zhì)的話。

  我們要離綺語,就是要保持不隨性和隨意的心態(tài),說話不總是挑刺,隨時警惕自己不說無意義的話。要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真心的去贊美別人。

  說莊嚴語其實就是要 *** 誘惑,減少欲望,從而力爭得到威嚴厚德的修養(yǎng),就是說要成為一位有修養(yǎng)有道德的智者。言語謹慎,出必莊嚴,認真對待別人的話語,不說下流話,不說調(diào)侃話,讓別人一見此人心生敬畏。

  十惡業(yè)之惡口(口造者)  

  惡口者,謂言語粗獷,毀辱他人,令其受惱也。

  惡口,就是罵人、說話口氣大、嗓門粗,說話沒有分寸。

  我們要離惡口,就是不但不罵人,而且說話時能審時度勢,掌握時機。是冷靜的有禮貌的,處處替人著想。

  柔軟語不是拍馬奉承,而是要心平氣和,面容和善。過去形容人說話像春風(fēng)拂面一樣,柔軟語有時候就是有這個作用。你要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說讓人非常傷心難過的話。要學(xué)會寬恕別人。

  十惡業(yè)之兩舌(口造者)  

  兩舌者,謂向此說是,向彼說非;或向彼說此,向此說彼,而使彼此乖諍也。兩舌,就是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破壞別人的融洽,做一個攪局者。

  我們要離兩舌,除了不挑撥離間,還要處處撮合別人的好事,做個忠厚仁愛的人。對決定的事發(fā)牢騷是屬于諍語。不搬弄是非,不說不利于團結(jié)的話,不說破壞眾生和平的事,不要會上不說,會下亂說。無諍語就是針對面和心不和的人,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十惡業(yè)之慳貪(意造者)  

  貪欲者,謂于順情之境,貪著樂欲,心無猒足也。慳貪,也就是慳吝貪著。即惜物而不布施與人,且貪求而無滿足。自己的東西不舍得給人家叫做“慳”;看見人家的東西就想要叫做“貪”。

  我們要離貪欲,就是要打開心量,敞開胸懷,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自私,或者說少一些占有和索取,多一些奉獻和布施,這就是離貪欲。能離貪欲,才能隨心所欲。

  十惡業(yè)之嗔恚(意造者)  

  嗔恚者,謂于違情之境,不順己意,心生忿怒也。

  嗔恨,就是不堪煩惱累積,然后顯現(xiàn)出來的習(xí)氣。當(dāng)然,這里也包括先天嗔恨的種子。嗔恨心很多,要記住:“嗔是心中火,要燒功德林。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

  嗔心重的人容易得肝癌,中醫(yī)講氣大傷肝,所以佛家講遠離嗔,要修慈悲觀。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要尊重他們,關(guān)心愛護他們,給他們快樂和歡喜,給他們減少痛苦也是慈悲觀。憤怒、生氣、煩、嫉妒都是屬于嗔恨心的范疇。

  十惡業(yè)之邪見(意造者)  

  邪見者,謂撥無因果,行邪見道心,無正信也。邪見是認為世間無生果之因,亦無可招之果,故為惡不足懼,

  為善不足法,此種見解,乃見之最邪者,故名邪見。譬如人家說人生是無常的,他說是能長壽的,可以長生不老的,這就是邪見。

  要遠離邪見,得修因緣觀。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為因緣而產(chǎn)生的,眼前所見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條件組成的臨時假象,任何事物都是條件組成的臨時產(chǎn)物。認識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就不會愚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