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fù)荊請罪的主人公是誰,廉頗與藺相如的最終下場

摘要: “負(fù)荊請罪”的故事,國人都耳熟能詳,戰(zhàn)功卓著的廉頗,不滿出身低賤,耍嘴皮子的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誓言要當(dāng)面羞辱他。 藺相如從趙國大局出發(fā),處處避讓,后來廉頗知道了藺相如的苦心,主...

“負(fù)荊請罪”的故事,國人都耳熟能詳,戰(zhàn)功卓著的廉頗,不滿出身低賤,耍嘴皮子的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誓言要當(dāng)面羞辱他。

藺相如從趙國大局出發(fā),處處避讓,后來廉頗知道了藺相如的苦心,主動赤裸上身、背負(fù)荊條上門請罪,最終二人冰釋前嫌。很多人也是從這個故事中知道了廉頗、藺相如這兩個人。

01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廉頗,作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抗秦、擊齊、破燕、攻魏,戰(zhàn)功赫赫;

另一個主人公藺相如,則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血濺五步的故事流傳,作為文臣也是流芳千古。

此二人在“負(fù)荊請罪”的故事之后,成為了“刎頸之交”,“將相和”的戲曲也傳唱至今。

戲曲故事到廉頗、藺相如,將相盡釋前嫌,把手言歡為止,皆大歡喜,但真實歷史中,位極人臣的二人的結(jié)局卻一言難盡。

廉頗、藺相如在“負(fù)荊請罪”事情之后文武和睦,也獲得了當(dāng)時在位的趙惠文王的信任。

確實在戰(zhàn)亂紛爭的戰(zhàn)國末期,保護(hù)趙國得到了近二十年的安寧,直到中國歷史上殺死降卒最多的“長平之戰(zhàn)”爆發(fā)。

02

學(xué)過中學(xué)歷史的都知道,長平之戰(zhàn),趙國戰(zhàn)敗,一次被坑殺了四十萬人,而當(dāng)時廉頗、藺相如都還在趙國,趙國怎么會敗得這么慘?

秦、趙兩國國力的差距、反間計的運用、紙上談兵的將軍指揮失誤、秦國悄悄臨陣換將,殺神白起出戰(zhàn)等都是原因,但最根本上的原因是趙王,或者說是新趙王。

在此前四年,趙惠文王去世,兒子趙孝成王即位。即位的新王顯然對前朝重臣有所忌憚,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何架空前朝重臣,估計才是新王心心念念的事情。

秦王也看穿了新趙王的心思,用反間計,說是不怕廉頗,就怕另一個已故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孝成王居然就順坡下驢,讓只會“紙上談兵”的沒打過仗的年輕人趙括,取代了戰(zhàn)功累累的老將廉頗,其用意可想而知。

與此同時,藺相如已經(jīng)病重,但得知趙王要讓趙括領(lǐng)兵的消息后,還是堅持上書趙王不要臨陣換將。

藺相如非常了解趙括雖熟讀兵書,但不知變通,一定會壞事。史書記載:“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何變也。”意思是,趙王只看趙括的名氣就用他,但他就像是把琴柱用膠粘上了去調(diào)音彈琴,他只知道死讀自己老子的書,不知道靈活運用。

這是藺相如嘔心瀝血對趙王最后的忠告,結(jié)果就是趙王不聽藺相如的勸諫,毅然撤換了廉頗,長平戰(zhàn)敗,四十萬趙卒遭坑殺,趙括戰(zhàn)死。

后來趙國雖然在“竊符救趙”的信陵君的幫助下幸免于當(dāng)時就被秦吞并,但藺相如卻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雖然史書沒有記載藺相如死去的確切時間,但根據(jù)“史記”中寫的長平之戰(zhàn)前藺相如“病篤”,也就是已經(jīng)重病了,在上書不被接受、趙國慘敗、國都被圍一年的背景下,可以推想,眼看自己殫精竭慮護(hù)衛(wèi)了幾十年的國家面臨亡國,藺相如一定是死不瞑目。

藺相如在秦廷上懷抱和氏璧,“怒發(fā)上沖冠”,單人獨對秦國群臣和秦王面無懼色,為弱趙爭取權(quán)益,從而保全了國家顏面并得以“完璧歸趙”;

在澠池會中,趙王被迫為秦王擊缶,藺相如在秦王面前,以“血濺五步”之言,讓秦王為趙王“擊缻”,保住了趙王的尊嚴(yán);

回到趙國之后,又以忍辱負(fù)重、謙和退讓的方式贏得了廉頗的衷心佩服,將相和睦,共保趙國。

這樣一位勇氣與智慧并存的文臣典范,面對破碎的山河,該是以何種悲愴的心情離世的啊。

如果說諸葛亮之死,令后人發(fā)出“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的嘆息,藺相如在愴然心碎下淹沒于歷史大潮之中,又該是何等的令人惋惜。

03

相比于藺相如在趙國戰(zhàn)敗后悲情逝去,廉頗在藺相如死后十多年才去世,死時已經(jīng)八十四歲高齡,這在兩千多年前,可謂是長壽,但廉頗恐怕是帶著更大的遺憾去世的。

長平之戰(zhàn),四十五萬趙國人被殺(五萬人戰(zhàn)死,四十萬人被坑殺),國都邯鄲被圍近一年,幾乎被滅國。

之后楚、魏來救趙,秦國人總算走了,過了五年,燕國覺得趙國青壯年在長平死了大半,還沒緩過勁來,于是趁你病要你命,發(fā)兵攻打。

趙孝成王總算明白過來,還是廉頗能用,重新任命廉頗為將,領(lǐng)兵抗燕。

廉頗領(lǐng)著趙國剩下不多的殘兵敗將,不僅打退了燕國的進(jìn)攻,而且反攻到了燕國的首都,燕國不得已割讓五座城池請和。

廉頗也因為此功勞被封為信平君,代理相國,出將入相,達(dá)到人臣巔峰。后來,廉頗還領(lǐng)兵攻打魏國獲勝,這時的廉頗已經(jīng)快八十歲了,實在是趙國的定海神針。

但好景不長,趙孝成王很快去世了,他的兒子趙悼襄王上位。新趙王完美繼承了前趙王的做派,猜忌前朝重臣,用樂乘取代廉頗,廉頗再次被棄用。

結(jié)果是廉頗年紀(jì)和脾氣一同增長,對孫子輩的小趙王的決定,這次不再忍了,直接率兵攻打樂乘。

樂乘當(dāng)然不是廉頗的對手,兵敗逃亡。但廉頗在趙國也呆不下去了,他只是咽不下這口氣,當(dāng)?shù)模?dāng)兒子的,一個兩個都覺得自己好欺負(fù),拿自己開刀,你爺爺都沒這么干過,不能慣著。

可他并不想真的造反,打跑了樂乘,自己也只好跑到了鄰國魏國。

年近八十的高齡,幾十年征戰(zhàn)的赫赫武功,對投奔而來的廉頗,魏國不敢任用,終歸廉頗是趙人,怕他不能忠心,也不敢殺害,人的名樹的影,廉頗名震諸侯,只好養(yǎng)著。

廉頗走后,趙國屢屢受秦國欺負(fù),這時的趙悼襄王不由得還是想起了老將,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打算請廉頗回來,可顧忌廉頗年過八十的高齡,不知道還能不能打,于是趙王派人去慰問一下,順便了解廉頗的身體狀況。

廉頗知道來人慰問的意思,也想繼續(xù)為趙國效力,還特意吃飯的時候在來人面前連吃了一斗米飯,十斤肉,吃完了還披掛上馬,表示自己身體沒問題。

廉頗沒問題,趙王的思想也轉(zhuǎn)過彎來了,去慰問廉頗的使者出問題了。使者接受了廉頗仇家郭開的賄賂,答應(yīng)郭開詆毀廉頗。

于是在趙王問到廉頗身體如何的時候,使者半真半假地回答,廉頗現(xiàn)在飯量還不錯,但和我談話的時候,時間不長就去了三次廁所。對一個接近大小便失禁的老人,趙王選擇了放棄。

魏國距離趙國太近,不敢用當(dāng)了一輩子趙將的廉頗,楚國和趙國不接壤,八竿子打不著,也知道廉頗的威名,悄悄把廉頗接到了楚國,打算讓廉頗為楚國效力。

廉頗在楚國小試了一下,但沒立什么功,廉頗說了句“我思用趙人”,還是念念不忘趙國。

不久后,廉頗死在了楚國首都壽春,背井離鄉(xiāng)幾千里。藺相如還能死在家鄉(xiāng),廉頗去世前,望見壽春的月亮不知是不是想念邯鄲的夜晚。

廉頗死時距離他在趙王的使者面前披甲上馬,展示自己的強壯,想再次回趙國報效國家,不過一年時間,可見廉頗是何等的郁郁而終,不然不會這么快就從“飯斗米,肉十斤”的壯漢,衰老到生命都轉(zhuǎn)瞬消逝。

廉頗死后21年,秦滅趙,趙亡。就算廉頗當(dāng)時能回趙國,也頂多能在幾年內(nèi)阻擋住秦國的進(jìn)攻,但他終歸不是可以長命百歲的。

六國統(tǒng)一的歷史車輪還是要從趙國身上碾壓過去,夕陽中的英雄,被小人如此讒言,致死未能再獲得報效國家的機會,未嘗不令人扼腕。

辛棄疾在一千多年后,郁郁不得志,年華老去,不能實現(xiàn)北伐報國的理想,也不由得發(fā)出了“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慨嘆,英雄惜英雄。

04

廉頗、藺相如,可以說是在中華歷史上不多的,說起一人,就馬上讓人想起另外一人的雙子星般的存在,他們的智慧、膽略、人格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讓后人敬仰。

他們的身影留在了太史公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留在了“將相和”的戲曲中,留在了完璧歸趙、刎頸之交、膠柱鼓瑟等成語典故中,留在了后人的詩詞中,成為了中華文化的瑰寶。

他們二人在戰(zhàn)國時代波譎云詭的時代變化中,為趙國在強敵環(huán)伺的環(huán)境下生存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xiàn)。為將、為相,都不負(fù)趙王、趙國,但他們的結(jié)局可以說都是帶著深深的遺憾逝去。后人回望這一段歷史,也為他們留下一聲嘆息。